在一片热昏之中,拿Lomo开刀的声音逐渐开始浮出水面,2000年11月泰勒·郝立德在华尔街时报上发表了一篇“你能有多Lomo”的文章,批判这种技术指标只相当80年代初柯达产品的相机不过是一种赝品古董,它承载的是Y时代青年对于历史的好奇和一点特立独行的虚荣。透过它的纯金属外壳,首先想到的就是50年代好莱坞电影中关于神出鬼没的克格勃间谍的描述,以及那些特权阶级的奢侈生活——Lomo协会一直强调相机是工人们完全以手工装配而成,而阿拉法特,荒木经惟,大卫·鲍伊,王家卫等人拥有Lomo相机的举动,,也为这个技术过时的玩意披上了一层革命与颠覆性色彩。不仅如此,Lomo摄影协会从一个单纯的摄影爱好者组织蜕变成了一个跨国企业:Lomo相机在前苏联境内的价格仍然只要20美元,而通过Lomo摄影协会购买却需要150美元,其中130 元所支付的是2卷专用胶卷和一本Lomo摄影指南。协会通过网络与各地分会售出了大约八万台Lomi LCA与三十万台Action sampler。借助这些和T恤,摄影包,画册等一系列附加产品,协会仅在北美一地的年赢利就达到300万美元。
“Lomo相机并没有象它所宣传的那样,颠覆工业流水线产品对人们记录生活方式的单一化,真正的Lomo主义应当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技术或产品。” PC杂志的专栏作家约翰·德沃夏克主张,在数码时代成为Lomo分子的真正途径就是随便抄起一部数码相机,甚至没有焦距设定,像素不到百万的拍照手机冲上街头。嗅觉灵敏的数码巨头们已经为准备告别胶片的Lomo一族准备了形形色色的装备,美乐时于去年中期推出的莱卡M3数码相机同样可以拍出那些宛如王家卫电影镜头的作品;而惠普新近推出的Photosmart245数码相片打印机则不到三磅重,可以放进背包中,以便随时让Lomo分子将自己的战果冲洗出来;甚至Lomo墙也被搬到了网上,这个壮举要感谢位于加拿大的网络图片服务Flickr:它为用户提供照片上传,分类,浏览与修改服务,并忠实地记录那些评论。根据创始人斯图尔特·伯特菲尔德的统计,在Flickr网站上多达两百万张的照片中,71%的照片拥有评论并被分类,而根据这些类别标签,超过 80万的用户在Flickr上形成了近7000个兴趣讨论小组,从2004年底开始,用户更可以通过手机Wap网络直接向Flickr输送图片,这更使 Lomo一族如虎添翼;关于今年年底印度洋海啸的最初一批新闻图片,就是出自Flickr上的几个数码Lomo爱好者的即时拍摄。

Tag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