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像艺术家一样偷师
如何像艺术家一样看待这个世界
每个艺术家都会被问到这么一个问题:
“你这么多的奇思妙想都是哪来的呢?”
诚实的艺术家会告诉你:
“我偷来的”
艺术家到底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呢?
首先,去发掘那些你值得“窃取”的东西,找到后继续寻找下一个。
这就是全部的诀窍。
当你用这种方式看待这个世界时,你就不必担心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了——因为只存在这么一些事物,它们要么值得借鉴要么不值得。
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拿来借鉴的。如果你今天没有找到什么东西值得借鉴,你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找到的,也许是明天,也是是一个月,也许是一年。
没啥东西是原创的
作家Jonathan Lethem说过,当人们说某些东西是“原创”的时候,90%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出处,或者只是参杂了些原始资料。
一个优秀的艺术家非常清楚这一点:这年头没啥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有的创作都是建立在已有事物基础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原创的。
正如圣经里说所: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儿。
有些人会认为这种论断太消极,但对我来说这简直是个天大的喜讯,让我充满希望。法国作家Andre Gide说:“所有那些需要说的道理都被前人说过了,只不过大家都当耳边风,因此,需要一说再说。”
如果我们能将自己从处处讲究原创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我们就不会去尝试建造空中楼阁,我们就会接受别人对我们的影响,而不是去避开这些影响。
点子的族谱
所有新点子都是早期各种点子的糅合或混合。
下面是在艺术学校里教给大家的小戏法。在一张纸上画两根平行线:
这里有几根线涅?
有第一根线,第二根线,但还有一根哦,两根实线之间的空白处也是一根线哦:)
看见没?1+1=3
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基因了。你有一个老爸一个老妈,你具备了他们两人身上的特征,不过你比他们的各个部分的加总要强大得多。你是你父母及先祖的各种基因的重新组合。
和具备家族宗谱一样,你也同样具有各种主意的宗谱。你无法选择你的家庭,但你可以选择你的老师,你可以选择你的朋友,你也可以选择听什么音乐,阅读什么书,看什么电影。
事实上,你的人生是由不同的选择构成的。周遭对你形成影响的各种事物,塑造了你。德国作家Goethe说:“我们喜爱的事物塑造了我们的个性和品味。”
垃圾进,垃圾出
艺术家是一个收藏家。注意,不是个囤积者。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囤积者来者不拒;收藏家精挑细选。收藏家只收集那些他们真正喜欢的东西。
在经济学上有这么个理论,找出你周围最亲近的五个朋友,把他们的收入加总后平均,得到的数值将会和你的收入很接近。
如果我们把好的想法也视作一种收入,那么以上理论对于想法来说一样有效。你会渐渐和你周围的人一样牛逼(译者:或者说一样矬)。老娘过去常和我说:“垃圾进,垃圾出。”以前搞不拎清,现在我终于知道她老人家的意思了。
你需要做的就是收集各种好想法,你收集的越多,在借鉴时,你可选择的余地也越大。
绘制你的家族图谱
Marcel Duchamp说:“我不相信艺术,我相信艺术家。”
事实上,这是个非常棒的学习方法——如果你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你会噎着的。所以,饭要一口一口的吃,瞄准一个你真正喜欢的智者——作家、艺术家、积极分子、楷模等。学习一切有助于了解这位智者的东西。然后,找出这位智者所喜欢的三个人,接着了解这三个人的一切。反复使用这种方式,顺着这个图谱的分支走得越远越好。直到有一天,你开始绘制自己的“家族图谱”,你也会有自己的分支。
把你自己视作创意血统的一部分大有裨益,这会在你创作自己的作品时帮你战胜孤独。我把我喜欢的艺术家的画像挂在工作室的墙上。他们就像一群友善的精灵,每每我伏案桌头,我就能感受到他们的鼓舞和激励。
对于那些已故的或远在天边的大师,最棒的一点是,他们无法拒绝你成为他们的弟子。你可从他们那学习任何你想学的东西,因为所有的精华都已经静静的躺在了他们的作品里。
自我教育
学校是一回事,教育是另一回事,两者之间并不总是有交集的。不管你是不是在学校,你都要进行自我教育。
你必须对你生活的世界保持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关注事物好的一面,追踪每一个线索,比其他人更深度的挖掘信息——这样你才能脱颖而出。
利用Google搜索一切东西,搜索你的梦想,搜索你遇到的问题。在没搜索之前,别急着问问题。在搜索过程中,你要么找到问题的答案,要么你会学会问更好的问题。
养成读书的习惯。去图书馆吧,沉浸于图书之中让人感觉充满魔力。可以先翻看书目摘要,当然,这并不是你要开始读的书,它是一本指南,引领你去找到你喜欢的书。
藏书也是个好习惯,哪怕你现在并不会马上阅读。没有什么比一个新图书馆更重要了。
别担心要从事研究工作,去做吧!
“窃”来物要及时存储
不管你走到哪,带上你的笔记本和笔。随时随地拿出来记录你的想法和观察,摘抄你喜欢的章节,记录无意中听到的谈话,涂鸦你接电话时听到的信息。
至于要带多少纸取决于你的需求,但要确保你够用。艺术家David Hockney所有夹克内袋都是定做的,以方便放下一个素描本。音乐家Arthur Russell喜欢穿有两个前口袋的衬衫,这样他能放下各种评分表。
弄一个“窃取文件资料库”。顾名思义,就是整一资料库,用来存放你从其他大师那“窃来”的东西。可以是电子文档(Digital)的也可以是实物文档(Analog)的,形式不重要,关键是有用就行。你可以准备一本剪贴簿,把你看到精彩的部分剪下来,贴在剪贴簿里,你也可以直接用数码相机拍下来。
看到可以借鉴的东西?把它放到“窃取文件资料库”吧。如果有一天你需要一些启迪,那就打开你的资料库去寻找一些灵感。
报社记者通常把这个资料库叫做“文件停尸房”,我更喜欢这个名字。在这里长眠的东西,在将来你的作品中会被激活。
二、别等到你完全了解自己了才启动
在做的过程中认识自我
如果我等到知道我是谁,我会怎么样了才开始进行创作,那么,我现在应该还在苦思冥想我是谁而不是着手做些事儿。就我个人经验来说,我是通过做事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的。
你已经准备就绪,开始做点什么吧!
也许你不敢马上开始,这很正常,特别是那些受过多年教育的人,这种害怕开始的心态更明显,这种状态被称为“自疑综合症”(译者:原文impostor syndrome,大意是总觉得自己不行,好像没有对应的中文专有名词)。
临床上对该症状的定义为:“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无法将自己的成就内在化。”这意味着你总是觉得自己是个次品,认为自己的成绩是个偶然,搞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猜猜看我们怎么想:我们从不这么认为。随便问问那些真正搞创作的人,他们会告诉你真相其实是这样滴: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创作的那些举世瞩目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只是专心的在做自己的东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假装是牛人直到你真的成为牛人
你听说过有个叫剧作法的东西么?威廉·莎士比亚早在400年前他的剧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里就写下了这些话:
世界是个大舞台
所有的男男女女都只不过是个演员
他们有下场的时候,也有上场的时候
一个人一生要扮演多个角色
太文艺?那换个普通的:扮演牛人直到你成为真正的牛人!
我特喜欢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1) 假装是某人直到你成为像他一样的人——按你心中的这个楷模去思考去工作,直到你取得成功,直到所有人眼中的你,是你希望他们看到的样子;
2) 假装你现在就是在做一件伟大的作品,直到你真的做出一个牛逼的东西。
两个说法我都很喜欢——你必须装点你想要的工作而不是你拥有的,并且开始做你想做的事儿。
有本书我非常喜欢,叫《只是小孩》(Just Kids),是音乐人Patti Smith的自传。它讲述了两个好朋友为了自己的艺术梦想,搬去纽约。你知道他们是如何学习相关技能并成为艺术家的么?他们一开始就假装自己是艺术家!其中有个场景我非常喜欢,这也是这本书名的由来,Patti Smith和他的朋友,摄影师Robert Mapplethorpe,穿戴着波西米亚和吉普赛风格的服饰,来到人来人往的华盛顿广场花园。有一对经过的老夫妇呆呆的盯着他们看了半天。女的对男的说:“哇!给他们拍张照,他们一定是艺术家。”男的表示不同意,说:“别扯了,他们只是小孩。”
重点在于: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大舞台。创意工作就像剧院,舞台就是你的工作室,你的书桌,或你的工作站,戏服就是你的全套装备,你画画穿的裤子,商业社会的西装,促使你思考的奇特帽子。道具就是你的素材,你的工具,你的手段。脚本就是平淡的旧时光,这里一小时,那儿一小时——时间会证明一切。
假装是牛人直到你成为牛人
第二章、别等到你完全了解自己了才启动
二、别等到你完全了解自己了才启动
在做的过程中认识自我
如果我等到知道我是谁,我会怎么样了才开始进行创作,那么,我现在应该还在苦思冥想我是谁而不是着手做些事儿。就我个人经验来说,我是通过做事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的。
你已经准备就绪,开始做点什么吧!
也许你不敢马上开始,这很正常,特别是那些受过多年教育的人,这种害怕开始的心态更明显,这种状态被称为“自疑综合症”(译者:原文impostor syndrome,大意是总觉得自己不行,好像没有对应的中文专有名词)。
临床上对该症状的定义为:“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无法将自己的成就内在化。”这意味着你总是觉得自己是个次品,认为自己的成绩是个偶然,搞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猜猜看我们怎么想:我们从不这么认为。随便问问那些真正搞创作的人,他们会告诉你真相其实是这样滴: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创作的那些举世瞩目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只是专心的在做自己的东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假装是牛人直到你真的成为牛人
你听说过有个叫剧作法的东西么?威廉·莎士比亚早在400年前他的剧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里就写下了这些话:
世界是个大舞台
所有的男男女女都只不过是个演员
他们有下场的时候,也有上场的时候
一个人一生要扮演多个角色
太文艺?那换个普通的:扮演牛人直到你成为真正的牛人!
我特喜欢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1) 假装是某人直到你成为像他一样的人——按你心中的这个楷模去思考去工作,直到你取得成功,直到所有人眼中的你,是你希望他们看到的样子;
2) 假装你现在就是在做一件伟大的作品,直到你真的做出一个牛逼的东西。
两个说法我都很喜欢——你必须装点你想要的工作而不是你拥有的,并且开始做你想做的事儿。
有本书我非常喜欢,叫《只是小孩》(Just Kids),是音乐人Patti Smith的自传。它讲述了两个好朋友为了自己的艺术梦想,搬去纽约。你知道他们是如何学习相关技能并成为艺术家的么?他们一开始就假装自己是艺术家!其中有个场景我非常喜欢,这也是这本书名的由来,Patti Smith和他的朋友,摄影师Robert Mapplethorpe,穿戴着波西米亚和吉普赛风格的服饰,来到人来人往的华盛顿广场花园。有一对经过的老夫妇呆呆的盯着他们看了半天。女的对男的说:“哇!给他们拍张照,他们一定是艺术家。”男的表示不同意,说:“别扯了,他们只是小孩。”
重点在于: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大舞台。创意工作就像剧院,舞台就是你的工作室,你的书桌,或你的工作站,戏服就是你的全套装备,你画画穿的裤子,商业社会的西装,促使你思考的奇特帽子。道具就是你的素材,你的工具,你的手段。脚本就是平淡的旧时光,这里一小时,那儿一小时——时间会证明一切。
假装是牛人直到你成为牛人
开始模仿吧
没有人天生就是某种风格。我们不会生来就知道自己是谁。在最初,我们都是模仿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我们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
我说的是练习而不是剽窃!剽窃是把别人的东西直接拿来说是自己的,而模仿是一种逆向工程(译者:用流行的话可以称之为破拆)。就像把一辆汽车拆开,研究它是如何工作的。
我们通过临摹字母表来学习书写,音乐家通过反复练习各种音阶来学习演奏,画家通过临摹大师的作品来学习绘画。
请记住:即便是披头士这么牛轰轰的乐队,也是从翻唱起家的。Paul McCartney曾经说过:“我们模仿Buddy Holly、Little Richard、Jerry Lee Lewis、Elvis,我们都这么做。“后来,McCartney和他的搭档John Lennon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创作音乐组合之一。不过,据McCarteny回忆,他们之所以开始写自己的原创音乐是为了避免其他的乐队能唱他们的歌曲。正如Salvador Dali所说:“如果你不模仿任何人的作品,你什么也弄不出来。”
首先,你得确定你要模仿谁;其次,搞清楚你要模仿什么。
模仿谁比较容易搞定,你一般都是模仿你心中的偶像——你所热爱的,令你激情澎湃的,以及你想成为的那个人!词曲作家Nick Lowe说:“从改写偶像的作品开始。”
记住,你不是从一个人那里偷学,你是从所有的偶像那里学习。作家Wilson Mizner说,如果你抄一个作家的,那就是抄袭,如果你模仿多个作家,那就是研究。我也曾听漫画家Gary Panter说过:“如果你的作品只有一个大师的痕迹,大家会说你是某某二号,但如果你的作品整合了数位大师的精华,所有的人会说,这绝对是百分百原创。”
至于模仿什么,这个有点小复杂。不要照搬别人的风格,而是要学习其风格背后的思维方式。不要追求形似,而要追求神韵。
之所以要模仿偶像和他们的风格,很重要的一个理由是,这给了你一个很好的机会去接近他们的思想,这才是你真正想要的——内化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如果你只是在形式上进行简单的模仿,却不了解他们的思想精髓,你的作品就永远只能是个山寨货。
山寨不能算是向大师致敬
等到了一定的阶段后,你就要从模仿(imitate)转为效仿并超越(emulate)你的偶像。模仿更像是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效仿比模仿更进一步,它寻求在山寨基础上的超越,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没啥动作是全新的。”著名篮球明星Kobe Bryant坦承他在场上展示出来的所有动作,都是通过观看前辈大师们的录像带来模仿和学习的。不过,Bryant在偷师了各种篮球技术后发现,有很多技术动作,在他身上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因为他的体型和某些大师是完全不同的,有些技术动作并不适合他的体型。因此,Bryant将一些技术动作进行了调整以适应他自己的体格和身型。
Conan O’Brien曾经探讨过喜剧演员是如何效仿他们的偶像,先模仿,但无法完全复制,最后慢慢按自己的方式去演绎。Johnny Carson努力成为Jack Benny但最终自成一派;David Letterman努力模仿Johnny Carson但最终独树一帜;Conan O’Brien希望成为David Letterman但最终成为自己。用O’Brien的话来说,就是,“正是我们无法百分百模仿自己的偶像这一点,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谢天谢地!
人类最华丽的缺陷就是我们无法完美模仿我们的偶像。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从中发现自己身上独有的特质。这就我们能不断超越的原因。
因此,模仿你心中的英雄,同时检查哪些方面你无法模仿到位,这里面有什么让你与众不同?这就是你需要应用并转化到你自己作品中来的东西。
最后我想说的是,完全山寨你的偶像,并不是向大师致敬。将他们作品中的神髓转化为具有你的特色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致敬。为这个世界写下具有你独特气质的一笔吧!
三、写自己愿读的书
写自己喜欢读的书
电影Jurassic Park上映那天,刚好是我十岁生日。这个电影太棒了。从离开电影院那一刻起,我就对续集充满了遐想,于是第二天我就坐在我的破电脑前,把我心目中的续集敲了出来。在我的剧本里,狩猎监督官(被迅猛龙吃掉那个)的儿子和侏罗纪公园建造者的孙女一同回到小岛上。他们其中一人想把残存的公园全部摧毁,而另一人则想拯救公园。当然,他们相爱了,并经历了各种磨难。
在我十岁那时我并不知道我是在写fan fiction,现在挺流行的,fan fiction是指在已有角色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小说。(译者:那金瓶梅就是典型的fan fiction了,呵呵)。
年轻的作家有时会问:"我该写什么呢?"标准回答往往是:"写你知道的啊!"这种建议往往导致糟糕的故事,了无生趣。
我们因为喜欢艺术而去创作。我们之所以被某些作品吸引是因为被创作者所激励。事实上,所有的小说都是fan fiction。
最好的建议不是让你去写那些你知道东西,而是去写你喜欢的。去写那些让你欣喜若狂的故事,那些你自己愿意去读的故事。这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是相通的:当你对未来茫然无措时,问问自己:"做什么可以描述一个更好的故事?"
Deerhunter乐队成员Brandford Cox说,在他小时候还没有互联网,他只能等到唱片官方发布那天才能听他喜欢的乐队出的新曲目。他常和自己玩个游戏:坐下来,根据他自己喜好,编排出一个山寨版的新专辑。等真正的新专辑发行后,他会把他写的歌和专辑中的歌进行对比。你知道吗,很多歌最终都成为Deerhunter的演唱曲目。
当我们喜欢一件作品时,我们渴望更多,我们渴望续篇。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这种欲望转化为生产力呢?
离开你的电脑(上)
我最喜欢的漫画家Lynda Barry曾经说过,“在电子数位(digital)年代,别忘了使用你的双手(digits)!”你的双手是你最原始的数位装备(译者:digital也有“手指的”意思)。用起来!
虽然我挺喜欢我的电脑,不过我觉得这货剥夺了我们创造作品过程中的那种感觉。取而代之的是乏味的敲打键盘和点击鼠标。这也是为什么所谓的知识管理如此抽象的原因。艺术家Stanley Donwood,Radiohead的所有唱片的插画作者认为,电脑将我们和作品渐渐隔离,因为它们在我们面前竖了一块玻璃屏,让我们感受不到作品的真实存在。“你永远无法触摸你的作品除非你把它打印出来。”Donwood说。
看看那些坐在电脑前的人们,个个呆若木鸡,毫无生气。你并不需要什么科学研究(当然的确有些这方面的研究)来告诉你,整天坐在电脑前无异于慢性自杀,同时也毁了你的工作。我们应该活动起来,让我们的身体去创造一些东西,而不仅仅是大脑。
仅仅依靠大脑创造出来的东西还不够炫。你只要观察一下一个伟大的音乐家是如何演绎他的作品,一个卓越的领导者是如何做演讲的,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你应该创造一种方式,让你的身体也投入到创作中来。我们的神经系统不是单线程的——我们的身体反馈给大脑的信息与大脑反馈给身体的一样多。你知道有句俗语叫:“going through the motions”(译者:这个不好翻成中文,我查了一下,这可以是一个俗语的意思叫“走过场,敷衍”,也可以字面意思,通过运动或移动的方式来如何如何,而且作者显然是用了后者的意思)。这句话对于创造性工作来说真是至理名言啊:如果我们就通过动作来开始创作,例如我们弹着吉他,或在会议桌上排列着各种留言贴,或开始捏陶土,你身体的动作会促使你思考。
离开你的电脑(下)
直到我开始引入手工工具(译者:analog tool在文中是相对于digital tool来说的,应该是用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来做比喻手工具和电脑等电子工具,如果从意思上理解,是手工工具的意思,如果要照顾上下文的隐喻,翻成模拟工具也许会更好?)来帮助我完成相关工作,我才重新找回了以前的乐趣,而且我的工作也越做越好。对于我的第一本书《Newspaper Blackout》来说,我尽可能的使用手工来完成构思。这本书上的每一首诗都是通过报纸文章和油性马克笔来完成的。整个过程投入了我几乎所有的感官:双手感受报纸上的油墨印刷,看着文字在马克笔的涂抹下消失,马克笔涂抹时的吱吱声,马克笔的油墨味——让你感觉到有神奇的事情即将发生。当我用这种方式创作诗歌时,我没觉得是在工作,而是觉得在玩儿。
电脑在编辑你的想法上的确是非常方便,特别是你如果准备向外界发表你的想法,但它并不是一个产生想法的工具。在电脑上你有太多的机会去按删除键,电脑让我们产生了一种极端完美主义——在我们还没有啥想法的时候就开始编辑我们的想法。漫画家Tom Gauld说,他会远离电脑直到他完成连环画的构思,因为一旦电脑在一开始就介入,“事情就变得必须要完成,然而在我的素描本上,却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可能。”
当需要排列《Newspaper Blackout》中诗歌的顺序时,我把涂抹好的报纸扫描到电脑里再打印在四等分的纸上。接着我把打印好的纸张堆满我的办公室,重新编排它们的顺序,一堆一堆放好,再整成一摞。然后我把新排好的顺序重新扫描进电脑。我的第一本书就这么写出来的——先手工再电脑,然后又手工,接着又电脑。有点像模拟——数字的转换循环。
我现在做所有的工作都尽量按这种方式操作。在我的办公室里有两个办公桌,一个是“手工”
一旦你获得了新的想法,你可以去你的电子工作区,用电脑完成并发布它们。如果在电脑上倒腾的过程中失去了活力,回到手工工作区去玩一下吧。
五、编外计划和爱好非常重要
实践高效的拖延
在我短暂的职业生涯里,我学到了这么一件事:很多编外计划(译者:side project在流行音乐里是指一个音乐歌唱组合中有一个或以上的成员自己进行额外的音乐项目,也可以是为了暂时换换风格或曲风。在商业上往往用来指非主流的项目,比如3M公司会给员工一些时间让他们去捣鼓自己喜欢的东西,很多创新产品就是从这些非主流项目中产生的)让你真正的腾飞。我指的编外计划是那些你认为是闲逛、玩耍的事儿。但这都是好事啊,奇迹往往就从这里诞生。
我认为同时开展多个项目是非常棒的,你可以在它们之间来回切换。如果你厌倦了某一个项目,那就换到另一个项目上,等开始腻歪了这个,那就又换回去。实践一下高效率的拖延吧。
花些时间去闲逛、漫无目的的溜达、漫步吧。你永远无法知道,它们会引领你去向何方。
不要抛弃内心的渴望
如果你有两三个真正热爱的事情,千万别觉得必须在其中选择一个。不要抛弃任何一个。拥抱你所热爱的每一个事物。这是我从剧作家Steven Tomlinson那学来的。Tomlinson建议,如果你真的热爱不同的东西,那就在它们身上投入你的时间,“让这些爱好相互渗透,会有奇妙的事情发生的。”
问题在于,你可以抛弃一些你所热爱的事,并集中某一个爱好,但过不了多久,你会感觉出现幻肢痛的症状。(译者:幻肢痛又称肢幻觉痛,系指患者感到被切断的肢体仍在,且在该处发生疼痛。这里应该是个比喻,用来说明你放弃了一些爱好,但你不可能完全摒弃它们,你的内心会一直隐隐作痛。不过个人觉得比喻应该是拿大家容易理解的事物去解释不容易理解的概念,但这里用一个拗口的医学名词来比喻,让人更晕乎了)
我小时候痴迷于写歌和玩儿乐队,不过后来我决定将精力集中在写歌上,因此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我几乎都没怎么演奏过音乐。结果幻肢痛的症状越来越严重。
大概在一年前,我又重新开始弹奏乐器了。现在,我能够感受到多线程的整体效应。令人惊奇的是,我发现花时间演奏音乐并没有让我的谱曲能力下降,反而是对其产生了正向的影响,我现在越写越好了。我能够感受到大脑的突触正在暴长,新的连接不断生成。和我工作的人有近一半是音乐家(这在德克萨斯的奥斯汀并不常见),但他们并不都是所谓的“创意份子”,他们有些是业务经理,有些是开发商,诸如此类。然而,他们都会告诉你同样的事儿:音乐,融入了他们的工作。
有一项自己的爱好是非常重要的。爱好,是那种非常有创意,且只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你不会努力靠它来赚钱或是扬名立万,你之所以会去做它仅仅是因为这会给你带来快乐。爱好,是那种只求付出而不求回报的东西。我工作上的作品是公开发行的,但,我的爱好音乐,是留给自己和朋友欣赏的。我们常常在周日聚在一起,乒乒乓乓的捣鼓好几个小时。没有压力,也没有什么计划。这是一种重生,就像在教堂里洗礼一样。
不要抛弃你内心任何的渴望。不用担心你工作的宏伟计划或统一风格。不用担心一致性——你成功的事实会将它们整合起来的。有一天,你回首往事,你会发现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我在南俄亥俄州的麦田里长大。在儿时,我成天的想的就是做点啥让某些地方发生点什么事儿。
现在我住在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那是个很时髦的地方(译者:a pretty hip place查了查实在没搞清楚啥意思,于是广泛咨询了一下英文功底比较扎实的一些朋友,感谢卓易的冯总,很快就回复我微信了,呵呵)。大量的艺术家和各种极具创造性的风格,遍布大街小巷。你知道吗?我有90%的导师和同行都不住在德克萨斯的奥斯汀,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我都是在网上认识他们的。
也就是说,我的大部分想法、沟通以及和艺术有关的友谊都来自互联网。我用推友(译者:原文是Twitter buddies,也许在中国可以称之为‘微友’)和Google Reader取代了一些实地的艺术聚会。
除了那个你想用来连接世界的根据地,你不必到处搬来搬去。如果你觉得某些地方让你很不爽,如果你觉得你太年轻,或者太老,或者一名不文,或者你觉得受困于某些地方,鼓起勇气去寻找,一定有一个社区和你气味相投。
同时,如果你并不是置身于你想处的环境,你可以给自己创造一个。(现在,是戴上你耳机的好时机,播放Beach Boys的歌“In My Room”)(译者:The Beach Boys据说是60年代最顶尖的乐队?听了下In My Room很有那个年代的感觉。这是百度百科介绍:http://baike.baidu.com/view/1422685.htm,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在你的周围摆上各种你喜欢的书籍和物品,把你喜欢的东西贴在墙上,创造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世界。
Franz Kafka(译者:弗兰兹·卡夫卡,就是写《变形记》那位)曾经写到,“你不需要离开家,你只要坐在桌旁,并仔细聆听;甚至也不听,就那么等着;甚至也不等什么,就那么静静的独自待着。整个世界都将展示在你面前。”对了,卡夫卡可是生于互联网出现的一个世纪以前。
你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小地方和一些时间——一个地方开工,一些时间完工;一个幽静的地方和一个暂时与世隔绝的密室。如果你住的地方没有这个条件也没关系,你可以在野外找到一个幽静之地和“室”外桃源。在我小时候,老妈常常拉我去超市,在她买东西前,她会带我去书店买下我喜欢的书。然后再去超市购物,当她买东西的时候,我就坐在椅子上看书。这样持续了好多年,我也读了很多书。(译者:搞艺术的思维比较跳跃,中间也没啥衔接,这哥们是用这段经历举个例子,说明在外面也能找到这么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哪怕是超市的椅子上。)
现在我有了车也有了手机。我始终处于“在线”状态,无法独处和自我隔离。因此,我选择乘坐公交上下班,这样比开车就多出20分钟时间。我理发呢就去那种没有wifi网络,不接受预定的理发店,常常需要等上几个小时。在机场,我就把笔记本电脑关了。有事没事就去图书馆逛一逛。
我随身携带一本书、一支笔和一个记事本,而且我也非常享受独处和暂时闭关的时光。
我所说的住哪无所谓,并不是意味着地点不重要。我们选择住在哪里依然对我们的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可以,就多出去走走。你随时可以回来,但你必须离家出走一次。
你的大脑会习惯于你周遭的环境,你得让它走出温室,你得花些时间在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相处。旅行会让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而当你看到的世界和以前不一样时,你的大脑会努力去适应新鲜事物。
我非常幸运,19、20岁时在意大利和英国生活过一段时间,这段时光改变了我的生活。不过我必须声明一下,所谓的异国文化并不一定要到海外或另一个国家——对于很多和我一样在俄亥俄州长大的人们来说,德克萨斯和火星没啥两样。(我现在是住在这儿了,不过有时我还是觉得像是在火星)
如果我们知道我们需要离开家门,那我们要去哪里呢?我们应该选择住在什么地方呢?会有一大堆的因素需要考虑,所有的因素都取决于你的品味。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坏天气能帮我获得更好的艺术成果。天气糟糕的时候,你不会想着外出,因此你只能待在家里干活。我住在克利夫兰的时候,寒冬肆虐的那几个月,我完成了大量的工作。而在德克萨斯,我所有的工作都是在炎炎夏日搞定的。(克利夫兰的冬天和德克萨斯的夏天持续的时间差不过——半年。)
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对你的工作大有裨益,当然,不一定非得和你做同样工作的人在一起,当我只和同行一起交流时,我有时会觉得太封闭了。因此,我非常喜欢和奥斯汀的制片人、音乐家、技术极客等一起交流。哦,对了,还有营养品。你得找个有充足养分的地方,这个地方能滋养你的创意、社交、精神和文学。
就算你在一个新的地方安顿下来,你也需要时不时的离开一会。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你也许需要不断前行。好消息是,在当今社会,不管你走到哪,你的同行们都在那——因为互联网的存在。
Bill Murray
Henry Rollins
我是个无聊的家伙,有着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养了条狗和老婆一起住在一个安静的小区。我们以前总是认为,天才艺术家的生活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他们吸毒、周游世界、和每个人滥交,这种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了。这种生活只有超人和想早死的人才会过。问题在于:创意工作是很耗精力的。如果你在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上消耗你的精力,你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处理你的创意工作。
最好假设你能活上一段时间。(这就是为什么Patti Smith建议年轻的艺术家们去看看牙医的原因)记得要吃早餐,平时做做俯卧撑,出去远足,保证充足的睡眠。
Neil Young在歌里唱到,“燃烧你的生命好过慢慢的老去。”要我说,最好是慢慢的燃烧,直至孙儿绕膝。
我认识的很多人都痛恨思考钱的问题。拜托,帮自己一个忙吧:尽快学会理财。
我的祖父曾经告诉我的父亲,”儿子,重点不在于你赚了多少,而在于你留下来多少。”给你自己设定一个预算,量入为出,打包剩菜,精打细算,尽力去存钱。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教育资源。守住你钱袋最好的方式就是对消费文化说不。不要叫外卖,不要买4美刀的拿铁,在你的旧电脑还能正常工作时,不要去买新电脑。
现实是,就算你很幸运,能靠做你喜欢的事来养家糊口,但这仍然需要时间。在这之前,你需要靠打工维持生计。
一份正式的工作能让你有稳定的收入,让你有一个联系外部世界的窗口,让你能做一些日常工作。在财务上的自由也意味着在艺术上的自由。正如摄影师Bill Cunningham所说,“如果你不收钱,他们无法告诉你做什么。”一份正常的工作,能让你置身于其他人的成长路径里,你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也可以从他们那儿偷师。我会努力选择那些对我自己的事有帮助的工作。我从图书馆工作中学会了如何做研究;我从网页设计工作中学会了如何搭建自己的网站;我从文案工作中学会了如何靠文字来销售。
正式工作最糟糕的地方在于,它吞噬了你的时间。不过你的作息会比较规律,你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有规律的安排创意工作。坚持有规律的作息比拥有大把时间更重要。惰性是创造力的死敌。你得保持最佳状态,一旦你不在状态,你就开始担心你的工作,因为你知道你将有段时间处于低谷——直到你重新回到原来的轨道。
解决方法非常简单:找出那些你可以挤出来的时间,以及可以从其他地方偷来的时间,并坚持按照日程表来工作。无论如何,每天都坚持。没有节假日,没有病休,永不停歇。你会发现,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的推论往往是正确的:工作能在现有的时间内完成。(译者:帕金森定律在时间管理上的推论是指工作会自动膨胀,占满你所有的时间,换句话说,本来10分钟可以完成的事情,给你一个小时,你会磨磨唧唧的花一个小时完成这件事)
没人说这会是有趣的。你会常常觉得你过着双重生活。诗人Philip Larkin说,最好是“努力做到完全分裂——把一个个性作为另一个的避难所。”(译者:不是特别理解,大意可能是说要把正常工作和真正喜欢工作完全分开)
技巧是你可以尝试找这么一份工作:有着体面的收入,工作内容不会令人作呕,不会耗费你太多的精力,这样你在闲暇时间才可以投入到你喜欢的事情中去。当然,这种工作并不好找,但它们一定存在。
完善一件作品和构建你的职业生涯是长时间的努力,一点一点累计起来的。每天写一页看上去毫不起眼,但连续写上365天,你就可以写本书了。一次成功的客户提报只是个小小的胜利,但如果你能持续的做到,等待你的自然是升职加薪。
一份日历可以帮你规划你的工作,给你一些具体的目标,帮你跟踪你的进度。喜剧演员Jerry Seinfeld就有这么一个日历,帮助他每天坚持写段子。他建议我们整一面墙来贴日历,这样你能看到一整年的时间。然后,把工作分解到每一天。当你完成当天的工作后,就在那天的方框里划上一个大大的X。这样你每天的日常工作就不是再是完成工作,而是在方框里划X就好了。“过一段时间,你就有了一个由X构成的链条,”Seinfeld说,“坚持下去,链条每天都在变长。你将会很高兴看到这条链子,特别是你有几周的X作为资本。接下来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保证链条不中断。”
你需要给你的未来做规划,你也需要对过去的事件进行记录。日志并不需要像日记一样详细,你只需要列出每天你所做事情的清单。比如你在操作什么项目,你在哪里吃午餐,你看了什么电影。这比写详细的日记要容易很多,而且你会发现这种日志的神奇功效,特别是若干年之后。这些蛛丝马迹会帮你回忆起许多重要事项。在古时候,航海日志是水手们用来记录他们航行了多远,你现在要做的事和他们一样——记录你在人生的航道线上航行了多远。
和谁结婚将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另外,“和谐的婚姻”并不仅仅是指你的人生伴侣,它也意味着你和谁做生意,你选择谁做朋友,你准备进入哪个圈子。婚姻关系本来就很艰难,一个能和醉心于创意工作的人结合,那也是个中翘楚。大多数时候,你得同时是一个女仆、一个厨师、一个激励人心的演讲者、一位母亲和一名编辑。
一个良好的伴侣,可以让你保持安定。一位朋友曾谈论到,和一个艺术家一起生活,整个屋子都充满了激动人心的元素。我的妻子开玩笑说,“哦,是的,就像和达芬奇住在一起似的。”她是最棒的!
- 散个步
- 创建你的“窃取”文件夹
- 泡图书馆
- 买个记事本并开始使用
- 给自己整个日历
- 开始记录日志
- 买这本书送给别人
- 开始写博客
- 小憩一会
- 有些建议可能是有缺陷的
- 请随意挑选那些对你有用的
- 无视那些对你无用的
- 以无法为有法
- 告诉我你的想法或来我的网站打个招呼
- www.austinkle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