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1987年 画“人体系列”,以意象造型的方式,用粗犷的笔法与水墨平面的结合,意取视觉张力。同年设计邮票《辛亥革命著名领导人物》(孙中山、黄兴、章太炎)。1987年底开始画水墨淡彩“肖像系列”,吸收没骨法,以大片纯色的象征意味,取逆光,意为融墨法,这一过程把强调视觉表现力转为一种对水墨气韵的感受方式。
1988年 “肖像系列”之一《小溪》获北京’88国际水墨画展览大奖。创作淡墨人物系列,在创作淡彩人体组画中开始调整墨与色的整体方式。
1989年 考入卢沉教授研究生班。参加全国首届新文人画展。下半年对水墨没骨的融染方式进行调整,将色与墨、色与色、墨与墨并列交融,取名为“整体画法”,创作了“乡村人物系列”、“荷花系列”,开始试验《阳光下游泳的人》的创作。
1990年 再次创作《阳光下游泳的人》,将整体法、融墨法引入了光点,后取名为围墨法。这一过程将没骨法进行了重新组合,对日后的“阳光系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91年 创作“阳光系列”参加中央美院陈列馆91届研究生毕业展,这批作品集中了融墨法、整体法、围墨法,主要作品《五月河》、《人家》被该馆收藏。《土地》于1993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碑林是84年创作的作品.那是中央美院结业时的毕业作品.其创作理念是对部队的感知和认识.这幅以中国革命战争(从民国到抗日到解放战争)时期捐躯烈士为主题的作品,在那时受到学界关注.作品形式揉进了兵马俑,通过透视的力度结合浩瀚的语境,表达了中国近现代革命的不易.

结业之后,继续留在央美,师承卢沉先生读研究生.87到88年时期,又创作出了水墨肖像系列.该系列在参加北京88国际水墨画展览中,其中作品《小溪》获得大奖.系列作品的创作理念是来自于对人和自然的思考.理性的思考和生活的经历相结合,通过揉进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理念于笔墨之间,以对自然的观照创作出这系列作品.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验创作.

当时通过带学生在微山湖写生,感触到招待所的主人,一对老人夫妇的人生观,体味到了中国农民的朴实的美德.把这种人生感悟通过没骨的方式(不用线条勾勒,用团墨渲染)所体现出来色彩的空灵感来表达人物,从而反映对人生的思考.

再后来的光斑系列,也是通过生活的体验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那时候夏天游泳的过程中,人与水的贴近,感觉自己进入到一个纯净的世界,处于一种纯自然的冥想状态来体味自然的美好,人和自然的互生.

感谢恩师卢沉先生教导我们,通过深入生活,找到自己最贴切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身边的生活,对人生的一种思考状态,从而在笔墨中创作和表现出来.

在这一系列的创作时期,逐渐探索出自己的笔墨方法并形成了以诗性文化为主题的绘画语言,将中国画关于空白与空间,时间如何在语境上表达和显现出来,通过自己在绘画实践中创造的融染法[1]和连体法[2],从而到围墨法[3]形成了中国画笔墨的新体验,新感知.这使自己的绘画风格确定在平淡天真的并富有诗意的审美中,形成了东方哲学对阳光,空气,水的观照方式,用独特的绘画语言感受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生活与精神.并以中国的笔墨理想和审美情操书写时代的人文品质.

[1] “融染法”:是以色块渲染人物的形象。

[2] “连体法”:是指先落淡墨、再落浓墨、后压出水痕线,这种线不是传统勾勒出的线,而是能与“融染法”渲染出的人物形象,融为一体的线。

[3] “围墨法”:即先用笔蘸水点一个点,再用淡淡的墨色在水点的周围落墨,形成光影或光斑的感觉。

Photo

Rain and dev 清空 2012 141.4×69.6

围墨法是我1990年尝试的。是在生活中感知到,在游泳中受到启发的。那时画小品,总想着把游泳的感觉画出来,试了许多都不尽人意。一次在创作中,笔中蘸水较多,水无意滴在宣纸上,又用带墨色的笔无意中画在了水滴的地方,一个亮的斑点出现了。是一瞬间,我感觉这种光点正是游泳中的感觉。那时期我画了阳光下的游泳系列、人体系列、高士系列。“围墨”这个词是自己想的。因为它是先画淡的一个点,画光斑,在墨的边上染,墨是围着光斑去转的,所以叫“围墨法”。围墨法,在意象方式上借助冯友兰谈禅家时所言“禅宗人常形容悟如‘桶底子脱’,桶底子脱则桶中所有之物均一时脱出”。在围墨方式中,以水浸出的光斑是“空白”,这正与禅宗的“空”相关。把“桶底子脱”也作为“空”的方式,在理念上与中国画的“空白”相接。所以围墨法既是光的表述方法,也是空白与空间的表达方式。在传统雪景画里有用到矾点,然后染颜色,是画在熟宣纸,生宣纸的没有传统宣纸大面积用墨时要加豆浆,画雪中竹叶加点凝胶才能让墨更加匀,这是传统方法。围墨法开始,我也用胶,后来不用了,用水,水比较彻底,比较纯粹。墨和颜色纯粹用水来调,是一种感觉和经验,也没有什么特技。

我想提出自己的方法,是从读《芥子园画谱》受到的启发。比如说画竹子:两笔飞燕。竹叶两笔,像一只燕子在飞一样,很有竹子意象。五笔惊鸿,用五笔画竹叶,感觉像鸿雁突然受到惊扰要起飞,又有造型又有形象,也有生活经验。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方式对我启示非常大。包括宋代的《梅花喜神谱》,我现在给学生讲课还用这个范本。其中讲蟹眼,是说梅花初春时候冒出的花骨朵儿像蟹眼一样;遥山抹云,是说梅枝作为画面的分割像山腰,梅花的形像一朵云浮在山腰中。这是古人通过观察找到的一种意象表达方式。

《清品图》

1.1连体法:先后两笔淡墨附在所要表现的结构的高处,让淡墨与淡墨之间留出此形结构的空隙,再施以灰或者较重的墨色与其中,此时画面上一条水湿的线显现而出。显现出的线条可硬可软,完全由淡墨的水分来定性,也可以根据水分中含胶含粉的感觉来控制。因为运笔时笔笔相同,而对结构的表现也呈现出一种阴阳互补的过程,从中墨色获得一种自由的空间,并可以此来借着表现物象,把握其结构的生长方式。
如,他创作于1999年的《人体写生》人物的结构主要以连体的笔法表现,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笔与墨、色紧紧连体,人物骨骼、肌肉结构的表现,由笔笔相连的墨色附着在人体结构上,由笔与笔、墨色与墨色之间产生的淡色水线体现,既有线和面的感觉,又显现出较强的笔触感。此外,田黎明也常用连体法表现水,如他在“游泳的人”系列作品中画水时,他充分利用宣纸吃水的特点,注重用水的感觉和体验,体会
含水的色与墨在宣纸上形成的笔触感,从而营造出水波粼粼的视觉图式。

《心清图》

1.2、融染法:在宣纸上画一块很平的墨色,或者一块有水纹的墨色,用饱含着带水份的色与墨,一笔一笔地衔接。在作画的过程中根据纸张的性能,掌握好接笔的快慢。接笔快则笔触就隐约,接笔慢则笔触清晰。还可以把胶或者粉掺入墨中,增大墨的胶性从而使墨色在纸张上出现平展的效果。这样的运笔方式把大片的墨色舒展地铺开,淡淡的水痕留在纸上,则形成好似画出了时间感觉,并通过笔触的行走带来了空间的浮现。
如,他创作于1988年的作品《小溪》获北京88国际水墨画展览大奖,他是田黎明通用水的感觉和体验,以没骨方式把水色充分铺开,让墨和色通过水墨气韵的融染、铺排营造画面一种平染的感觉,并以传统的没骨画法塑造人物,将光感引入画面表现出清新淡雅的视觉效果。在作品的创作中作者试图以融染的方式让墨色来体验一种心性的情景,以自身的形式质地来转化一方精神空间,让墨色的语言纯化出人的自然、自然是人的一种意象。

1.3围墨法:1989年,田黎明在一次作画的过程中,一滴墨偶然在宣纸上形成的水滴斑痕,让他由此联想到是光影的斑点,长久以来贮藏在心底的体验和记忆,被点燃了,在日后的创作中,他并将此方法用于光斑的表现在绘画语汇中最重要的形式符号,他把这样的运笔方法称为
“围墨法”,走进他的水墨世界,成为了他独特的绘画语言。如果说,在《小溪》系列肖像的创作中,田黎明发现了“笔墨空间可以呈现心性空间”的话,这些不断变化和活动的“光斑”,则为画家的创造提供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自然空间”,它使画面上的“空气”和“水”具有了可以触摸的质感,使画面拥有了丰富的色彩变幻和声音交响。“光斑”和“光影”的发现和运用,标志着田黎明绘画风格的成熟。从1990年开始,田黎明相继推出了《游泳》、《阳光女孩》、《都市人物》系列。

 

《疏影》

艺: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从传统的水墨题材转向城市与人物的绘画题材之上?您对水墨色彩和浓淡的运用独具特色,着墨及光影的效果与西方的印象派异曲同工,人物的描绘与色块的渲染令人想起高更、纳比画派,这种东西方艺术的结合和升华是否代表着当代水墨绘画发展的新方向?

田:那时候,创作思考和创作,自己的审美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体会到温柔敦厚到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在思考当代与人的关系中,找到了契合点,从而与传统的美学理念进入到都市与人的审美感知与所创作的主题转型.通过朦胧淡远的笔墨意味来表达当代人对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和自然的关系的思索.

东西方美感的相遇,也是随着这种潜移默化受到西方印象主义的间接影响.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美学的写意理念,传达中国传统意向的美.有评论家曾说,田黎明的光无处不在.正是这种色彩上的处理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相结合,将二维水墨画空间意境,通过宣纸的空白得以呈现.

田:未来中国水墨绘画将会越来越被国际学术界重视,这点通过日益升温的西方水墨热潮就能知道.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艺术家走出去,走到西方的艺术里去进行展览,学术研讨以及交流.同时,也会有更多的西方学术界的评论家,国际策展人,公共收藏家将会走进中国进行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互相学艺切磋.使东西方艺术在不同的交流活动中有更多的相互了解和共识.

 

Photo

A fine summer day 夏日 1996 84×102.8

Photo

Vacation 假日 2015 52×80.4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