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烧概述
“陶艺”进入到现代人们的生活中,早已是相当普遍的事,近年来台湾的作陶人口爱陶人口、以致陶奖、陶艺展,都在急剧的增加。 陶艺作品所展现的造形、质感、釉彩,及其制作过程,甚至都已纳入从幼稚园到国中等各级学校的基本课程中。 换句话说,陶艺在当今已经受到普遍的重视和认识。 然而,有一种在陶艺领域中最富活泼与变化性,且也最为简便的项目──“乐烧”,却并不是那么广为人知。 因此,我仅以个人从事陶艺工作的经验及所涉略及的方面来介绍一下“乐烧”。

“乐烧”(Raku)的作法源自日本,早在十六世纪日本幕府时代即已出现,但仅限于传统茶道上的某一流派使用,特别是茶碗方面,本世纪流传至美国,才广为流行,且也大异其趣,发展出“美式乐烧”,也就是应用在纯粹的创作方面,因而它的创作空间得到充分的发挥! 而在台湾,乐烧也普遍受到陶艺工作者的采用,其作法如下:
1.先将成形完毕的坏体素烧(800~1100℃)。 (其坏土必须掺入10~20%的熟料或匣钵粉,使能承受急剧升降温,而不至爆裂。)
2.上釉方面:以淋釉、浸釉、喷釉或涂彩等方式皆可,施于素烧过的坏体,然后放入窑里烧成。 由于乐烧的特点都是刻意不将坏体烧至瓷化,以能进行薰烧而吸附碳素,因此其烧成温度都较低,所以大都施以含铅或硼的低温釉。
3.窑烧方面:一般都是自制的简便乐烧窑,它是以厚约3公分的耐火棉,用粗铁丝网固定住,卷成或折成窑壁,底座则是用耐火砖铺叠而成,中间架以瓦斯喷火嘴。 将坏体装窑后,点小火烘烧,逐渐加大火势,直到坏体通红而表面的釉药也呈现光泽,这表示温度已经达到使釉药熔融的程度(可稍微掀开窑盖,靠目测得知)也就是说可以准备熄火出窑了。 至于多少的温度可以达到这个程度,则视釉药调配所适合的温度,一般
都在900~1100 ℃左右。
4.出窑:事先准备一铁桶,内置碎报纸、木屑或是个人所偏好的有机物,如干树叶或龙眼壳等。 出窑时最好由两人从两端将便窑提掀移开,此时即全部露出通红坏体,事不迟疑,尽速用火钳将坏体一个一个挟入铁桶内,顿时,桶内报纸木屑被点燃,喷出熊熊大火,煞是过瘾,像是浴火重生般,令人期待着精彩作品的诞生!
5.冷却与还原:火红的坏体挟入桶内,里头的物质被点燃,待火舌大肆的窜升时,盖上桶盖,此时由于空气被阻绝,火舌随即消失,而被浓浓的白烟所取代,而呈闷烧的还原状态。 大约经过15~30分钟的闷烧,再挟出丢入水中,以防再氧化。
6.完成:出窑的作品在水中冷却到不烫手的程度,即可取出,用粗菜瓜布将表面所粘附碳屑及游离的碳素刷除掉,再用水洗净,完成! 从坏体排窑点火到出窑冷却可以拿在手上,所操作的时间大约是二~三小时。
乐烧作品的特色:
1.低温烧成,所以坏体并未瓷化,吸水性强,亦较脆弱。
2.急速还原的结果,不仅使坏体吸付碳素,呈现浓淡不一富变化的黑色色调,而将釉彩衬托得更鲜丽,另方面也使得釉药里部分的金属氧化物,被还原成纯金属,而在表面形成具有闪光性质的金属膜,颇为光彩炫烂!
3.由于急速的冷却,容易造成釉药的冰裂效果,细碎的裂纹,也是很好的装饰效果。
4.釉药的调合,常以铅或硼做为媒熔剂,此为含毒之重金属,因而烧成的器皿不可用为食器。
5.坏体在铁桶内还原的时间、程度,各有不一,且桶内所置的有机燃物也可随意变化
,因此烧出的结果,随机性很大,很难模仿复制。
操作时的安全事项
1.装备必须齐全:耐火手套、耐火围裙、面罩、火钳、铁勾(用以移开窑壁),以保护
操作者免于灼伤。
2.操作的场合:应审慎选择室外、通风良好、上头无遮蔽物、周围宽敞无易燃物者。
3.烧至釉药即将熔融时,应避免吸入釉气(有毒)。
众所周知,陶艺是结合粘土、雕塑、釉彩及火的一门综合艺术,其中“火”是使之所以成为“陶”最重要的一个媒介,否则,无论你的造形`多么美好、创意多么特殊,都只是停留在“土”的雏形阶段, 称不上是“作品”! 而窑烧的方式无论是瓦斯或电或材窑,都是在完成窑烧后,让作品在窑里长时间的冷却后才取出,一般来讲,​​退温的时间越长越好,以避免急剧的冷却导致坏体的爆裂,然而乐烧的作法刚好相反,它是当窑火烧至顶温,坏体通红时,立即将之夹出,丢入置有碎报纸、木屑的铁桶内。 因此,这是一种既刺激又好玩,既快速简便又绚烂的烧法! 在几个小时短短的时间内,即能看到成果,是陶艺推广活动中,常被采用的示范表演项目。

上釉

上釉

装窑

装窑

满窑情形

烧窑中

出窑中

火红坏体夹至铁桶还原

出窑中

出窑中

还原完成,出窑

出窑作品
信乐烧也是一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