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

http://feeds.feedburner.com/Tao

标签的背后

一直在使用del.icio.usfurl.netflickr.com和Gmail.com。很喜欢他们,因为它们是以标签为基础的个人服务,我用它,不仅仅存储了我的内容,更重要的,我从那些个社群中,高质量的获得知识可见范围的扩展,丰富了我的学习内容。

从作为个人内容存储角度来讲,以标签的方式要比以目录的方式来管理更贴近个人因而也更加容易使用。再以目录为基础的存储体系中,目录结构必须要事前规划,否则积攒到后来会乱的一塌糊涂一致崩溃。但是在学习领域,面对未知的东西,怎么可能事先规划妥当呢,即便有了规划,并循着这种规划指导自己的内容管理,会失去很多。

另外,标签和关键词比起来,除了更近乎个人的知识体系之外,在功能上也强大的多。标签和目录在功能上一致,而关键词却不同于目录,因此也不同于标签。

但是在信息的索引找寻上,标签和关键词却有相通的地方。关键词标注内容的主题,而标签则是在对内容的个人理解上的私人标注,未必针对的是主题,比如我可能关注的是时间,或者是内容中某个和通篇主题无关的观点。因此标签的设定要比关键词自由的多,也要方便得多,就好像我把东西到处乱放,但我总能找到我需要的东西。因为那是我自己地盘的坐标。标签就是自己关注/存储内容的坐标。

虽然是私人地盘的坐标,但是因为共同的知识基础和语言上的特征,这些个标记会成为不同知识空间的耦合点,好比不同维度时间之间的联通点那样作用。

正是通过这些点的存在,发现了其他的个人知识空间,于是在他人知识空间中的漫游和学习成为可能。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点集,这就和现有的WWW同构了,只不过站点-页面/超链接的结构变成了个人-知识/标签。它是一个遍及所有成员的网,并且网的拓扑结构在不断的变化,因此使得我的个人学习也变得更有挑战性。

标签不只超链接了作为知识空间主体的个人。它更重构了网络上的信息,不仅仅是静态的结果,而是在时间上流动的重构。我订阅了好些标签的每日更新RSS。感觉对某个主题的学习因此突破了个人(比如只能和几个人学,只能跟着编辑)的局限,我获得了一个学习群体的成果,同时我也参与了这个群体的活动。有时候我想,del.icio.us其实已经不是个人的书签的存储,而是所有成员的共同存储,我把他们的书签也当成自己的。这种有我无我的状态,让我很自由。

————–
最近很感兴趣两个会:SXSW 2005和CeBit2005。借助technorati.com的标签搜索,除了看到许多Blogger的记录之外,同时看到了大量发自现场的照片(12)。

虽说这些信息不能取代商业媒体的报道,但也成为我或许会议情况不可获取的来源,甚至比后者更让我有兴趣。

这种借助标签所展现的参与性媒体产生的内容,也可以算是我从这些标签服务站中获得的第四层好处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