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若想为德国当代艺术家杰哈•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创作定位类别或立下风格的脚注,肯定就如拿一块砖头砸自己的脚一般自讨苦吃。40多年来在创作的道路上不断翻陈出新,甚至打破绘画的界线与观念,以过人的智力游刃于各流派与方法论之间,让艺术评论家困窘地感叹里希特创作能量的千变万化甚至胜过游牧人的迁徙速度。
  里希特的创作元素及语汇融合了所有绘画的基本语法,从写实到抽象、从极简到极为繁复、从平面到几何图象、从私人情绪转化为普遍思想、从历史蕴含到呈现真空,处处显露双重标准的矛盾性。艺术家对绘画的知觉与悟性已经完全在他的作品里一一呈现,无法以分割的时期来片段论述其创作风貌。他是一位冷静的观察者,对于冲动的情感发泄并不认同,主张艺术应该是能够表达现实、跨越时代分野,并驱策通往世界的前哨与隐避自我的庇护所。虽然艺术家也使用其它媒材进行创作,甚至以雕塑或装置来呈现其思想,然而创作中心仍不离绘画的原理、限度与可能性。他的创作如同一面明镜,不时映照出艺术的内在与极限,但是又透露着不断意欲挑战的怀疑,艺术家与观众同样都在面临着质问。
  意欲表达一种对本质的追求与挑战
  回溯里希特的学习与创作历程,等于是一部德国当代艺术与政治的断代史。1932年于德勒斯登(Dresden)出生的里希特,于当地艺术学院(Dresdner Kunstakademie)培养出绘画的基础,此时正是西方一片宣告「绘画已死」的时刻,艺术界与学院里的课程开始鼓励学生自我发掘并运用新的媒体,但是身处在传统又封闭的艺术学院里,让里希特得以从忙碌于斯大林头像及政治画中学习到传统绘画的精髓。而真正让艺术家的思想与创作产生巨大变化则缘起于1959年的卡塞尔文件大展参观之后,从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里里希特似乎找到了新的出口。对于抽象表现主义极具渲染力、独立性的结构组合与自由的奔放,里希特当下被震慑得无法言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希特选择迁往杜塞道夫(Düsseldorf)艺术学院就读,时间正好是柏林围墙筑起的两个月前。
  决定离开德勒斯登前往杜塞道夫的里希特,一夜之间决定将所有的创作付之一炬,一年来他疯狂不断地作画试图捕捉创作里失去的自由,虽然现在一无所有却将自己彻底地解放出来。至今能够发现艺术家最早的作品时间只能自1962年开始算起,这也是艺术家的新生。
  里希特的作品所选择的题材都是最平凡而毫不起眼的景致或人物,甚至是静物或风景的一角,而且他深信一个如同摄影机快门按下的模糊景象比设定好的图片更说出真实的景致呈现。因此所谓的「主题」或「对象」都比不上绘画当下的时机来得重要,艺术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对于本质的追求与挑战,而不是等待现成的主题降临。艺术家一方面在创作里寻求答案,一方面又不断挑战创作当下的原初动机,这种种自我诘问与矛盾的双重个性,不断在里希特的作品里透露着成为他创作的核心。而这种怀疑与不信任的个性也让他对政治议题特别敏感,作品中更显露了艺术家无畏的勇气。
  2005年亲手打造德国大展
  自1986年于杜塞道夫的艺术展览厅(Düsseldorfer Kunsthalle)与1993/1994年于波昂邦立艺术展览厅(Bundeskunsthalle, Bonn)的回顾展后,陆续有不同主题的展览出现,2002年柏林古根汉美术馆首度展出《八个灰色》(Acht Grau)之外,最受到瞩目的是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于2002年在艺术家70岁生日之际所献上的大礼「杰哈•里希特:40年绘画」(Gerhard Richter: 40 Years of Painting)大展,其它国家在近几年也陆续推出里希特个展。德国人却一直等到2005年,艺术家终于亲自披挂上场,为自己在家乡的大展精心挑选作品,并交出2004年新作于杜塞道夫20世纪艺术馆(K20)展出。
  展出的过程或许是一个有趣的纪实。2002年8月,德勒斯登一一艺术家的出生地遭逢百年大水侵袭,正值重建的经济危机困顿里,加上措手不及的洪水破坏了古迹、歌剧院与美术馆,2002年11月里希特捐出作品《岩石》(The Rock)义卖,协助德勒斯登重生,拍卖价高达240万欧元。据透露,来自亚洲的里希特作品大收藏家于拍得作品后直接指名永久借展于该市Albertinum画廊。2004年里希特也主动将其41件作品无条件借给Albertinum画廊展出20年,依据艺术家的作品在拍卖市场的行情初步预估,总价值为一亿欧元之谱。然而画廊年久失修需闭馆整建,因而有了到杜塞道夫展出的计画,最初计画于21世纪展览馆(K21)展出,经过协调,档期由K20接手,并将巡回慕尼黑与日本。展览计画一公布也间接透露亚洲收藏家来自日本。近年来里希特的作品不断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创出惊人的高价行情,这也让所有人见识到艺术家的作品不仅在评论界已深受肯定,同时也进入市场的机制里获得青睐。
  展出作品超过110件的大型个展里,横跨艺术家多年的创作历程,作品则从油画到雕塑(装置)。2002年于柏林古根汉首展的《八个灰色》也从收藏处毕尔包古根汉再度回到德国,然而其中一件九公尺平方新作品《锶》(Strontium, 2004)将于展出后直接送往美国旧金山的美术馆收藏。
  「我坚信所有画家最典型而精粹的任务是在任何时刻都要集中心智于本质的课题上。」里希特如此正视自己的角色。他将摄影下来的照片或报纸剪贴当作绘画题材的底本,身着军服的纳粹、成长中的少女、光影斜照的墙角、映火通红的白色蜡烛、湛蓝天空的白色云朵都成了他画作的题材。他认为摄影是最客观的「第二自然」,他以客观的摄影来弥补肉眼的偏见与先入为主,而不以美学的理论遵循标准观点来画一张风景,而是透过照片消除主观的意愿,让作品退去狭隘的观照。这个做法使他的作品里总透露出轻描淡写的云雾朦胧,不论人物或风景都没有太多的表情手势或故事性,纯粹是光影与色彩的变化,加强了观赏者的关注效果与透过长时间注视后的感性。「我们拥有极美丽的光,冷的光、暖的光、来自南方的光,比如意大利人的光一定与我们所感受的不同。」他这样强调着。《森林一隅》(Waldstück, 1965)、《林中恋人》(Liebespaar in Wald, 1966)、《Liz Kertelge的画像》(Porträt Liz Kertelge, 1966)、《奥林匹亚》(Olympia, 1967)都有着这些特质。
  同时间艺术家开始以颜色作为主角,影像只是一个媒介来表达色彩的工具,《海上的桥》(Brücke am Meer, 1969)、《城市风景》(Stadtbild PL, 1970)都是运用色彩的创作实例。
  视觉艺术史上唯一的严肃尝试
  70年代开始,里希特开始大量运用灰色在他的调色盘上,《灰》(Grau, 1976)是最典型的代表。他说:「灰色是用来减低强烈的对比,减少形象与讯息最完美的色彩。」1976年开始,里希特的抽象画《Konstruktion, 1976》又开启了艺术家新的创作之门,就像呼吸与走路一样,他觉得每天都可以画。色彩开始层层叠叠的出现在画布上,有如不断流动的思绪藉由色彩让人们屏息,油彩以刮刀在画布上拖曳,成了一个飘渺的空间,滑动的颜色有如参差不齐的繁星点点。里希特用一种近乎机械式的动作与破坏来挑战根深蒂固的主观残渣,他要一种纯粹的美感与思想,而不是被教条所约束的规范。这令人想起柏林国会大厦(Reichtag)里的里希特作品,他将德国国旗横列的黑、红、黄改成直列的压克力光滑面板,整个象征民族精神的图腾成为最空洞的形式,他的怀疑论与虚无主义再一次表露。
  最令评论者头疼的大概是里希特的多方尝试与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创作抽象绘画的同时,他仍然能够在其它形式创作风格里游刃有余。许多的大风景画与静物画陆续完成,《Krems市》(Krems, 1986)、《花》(Blumen, 1994)、《头骨与蜡烛》(Schädel mit Kerze, 1983)延续了艺术家照相与绘画的挪移,以油画重新诠释摄影的观点,以摄影观念来解读绘画。
  15幅灰泥浮雕画系列作品「1977年10月18日」于1988年发表,《纽约时报》赞誉为「视觉艺术史上唯一的严肃尝试」。历史回归到德国左派红军一系列破坏行动后的惨剧,一些令人无法卒睹的尸体照片被用来当作绘画的素材与蓝本,黑与灰的色彩制造出低迷哀伤的压抑气氛。K20以三个楼层来铺陈艺术家精采的作品呈现。其中作品《K20, 2004》为整个展览写下艺术家与美术馆动人的篇章。
  「杰哈•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巡回展
  展地◎ 德国杜塞道夫20世纪艺术馆
  (Kunstsammlung Nordrhein-Westfalen, K20)
  展期◎ 2005.02.12-05.16
  网站◎ http://www.kunstsammlung.de/deu/index.php
  展地◎ 德国慕尼黑市立连巴赫艺术馆
  (Kunstbau München/Lenbachhaus)
  展期◎ 2005.06.04-08.21
  网站◎ http://www.lenbachhaus.de/2_inhalt/set_kba.htm
  展地◎ 日本佐仓市川村纪念美术馆、金泽21世纪美术馆
  展期◎ 2005.11.03-2006.01.22
  网站◎ http://www.dic.co.jp/eng/museum/index.html
  http://www.kanazawa21.jp/en/
  杰哈•里希特简历:
  1932 出生于德国,德勒斯登
  1952-1956 就读德勒斯登艺术学院
  1961 转赴杜塞道夫艺术学院
  1964 于杜塞道夫举办第一次个展
  1972 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卡塞尔文件大展
  1982 参加卡塞尔文件大展
  1985 获维也纳Oskar-Kokoschka大奖
  1986 第一次回顾展
  1989-1995 《1977年10月18日》开始巡回全世界展出
  1992 参加卡塞尔文件大展
  1993-1994 回顾展于巴黎、斯德哥尔摩、马德里
  1997 获第47届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日本皇室世界文化奖
  2002 回顾展「40年绘画」巡回美国
  2005-2006 回顾展「杰哈•里希特」于杜塞道夫、慕尼黑,日本金泽21世纪当代美术馆、佐仓市川村纪念美术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