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扎燕儿易变形问题有朋友不喜欢扎燕儿的一个原因,就是容易变形,放不住。我曾经和多位朋友交换过看法,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在制作扎燕儿的实践中,我感到有三种情况:一是扎燕儿竹条比较老,密度比较大,烘烤如果到位,或者说竹条“汗去透了”,变形相对较小,反之变形会比较大。二是大型扎燕儿容易变形,微型扎燕儿变形小,这是因为微型风筝个体小,变形也相对小的缘故,并非不变形,只是不明显罢了。三是绢托纸面料受潮后变形小,无纺布、电力纺、洋纺等受潮后变形大。我做过一些尝试。一是在夏天湿度大的时节糊,门子、腿子不要绷得太紧,到干燥季节正好平整,这种做法要求掌握好分寸,我有时也搞不好,有时管用有时不行,所以不是很好的办法。二是向盘鹰学习,试着用撕不烂糊,效果不错,不易受潮,只是面料不怎么透气,放起来不够柔和;还有白色有点冷,不如电力纺等感觉暖。三是附碳片,刚试着做了两只,第一只是在腿条外侧和上膀条一半处和下膀条三分之一处附上碳片,强度和回弹性好了许多;第二只是在腿条外侧和上下膀条附全碳片,三分之二长的竹条粘贴在碳片上面,来调控弧度,可以调出竹条的膀梢。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捆扎膀嘴竹条比较随和,碳片却会较劲,导致上下膀条翘棱不平整,有待进一步解决。

 

扎燕儿的眉脸儿画法 一般来说,能够称之为扎燕儿的,除了要保持其造型,在画面上应有头部图案,这是最基本的。扎燕儿的神奇,首先表现在眉脸儿上。过去民间画派登不得大雅之堂,定位为“俗”。其实,大俗有可能是大雅。就从扎燕儿来说,它的奇思妙想,夸张变形,即使在全世界走上一遭,也会赢得喝彩。王宏勋先生在《中国风筝》一书中这样评价扎燕儿:把形和色与自然物象的距离拉开,强调主观感受和意念的表现,以变形、色彩夸张的手法,进行搭配组合,构成一个新的视觉世界。确实如此。如果我们反复揣摩扎燕儿,不难看到,民间艺人利用纵深层次横向转移的手法,把需要透视技法才能展现的燕子左右眼睛,在横向平面上呈现出来,还别出心裁地搭配上各式各样的眉,强化了眉目传神的表现力。画扎燕儿的头部,民间有叫开眉脸儿的,也有叫开眉眼儿的。行家对开眉脸儿特别重视,肥燕要喜相;半瘦燕儿要画立眉;瘦燕儿的眉梢要稍稍向外扬起,眉梢两侧的曲线要向内收一笔。费宝玲先生在谈及雏燕儿眉脸时,归纳为开口仰式、闭口仰式、展眉笑脸、耸肩嬉口、展眉嬉口等多种样式。解释扎燕儿的眼睛,应是“两目凝神需下视,”强调这是传神之要。这里讲的“下视”,不能理解为垂直地往下看,而是视线朝向嘴角,有一种向斜下方注视的味道,但千万不要画成对眼儿。眉目用色多是红黄绿黑,能晕染的最好晕染,眼球可点高光以提神。扎燕儿的嘴小些好看,特别是瘦燕儿,拟女子自然要樱桃小口。嘴部色彩自定,比如肥燕儿嘴尖处可以淡黄做底,边缘再罩些鹅黄。有些讲究的在眼睛上分别画桃红柳绿,在嘴上画倒蝠,有笑口常开之妙趣。另外还有云纹花边头、彩锦镂空花头锦、红五福花边头饰,等等眉脸儿画法。

扎燕儿的腰栓画法在扎燕儿的胸腹和双腿交接处,一般画几道腰栓,也有叫腰节的。腰栓源于古人所系腰带、罗裙上的图案彩锦,如三元寿、万字不断、瓜瓞连绵、富贵有余、勾子莲、盘常锦、福寿绕仙桃、葫芦万代、回纹万转、四喜登梅、事事如意等等,都有吉祥寓意。腰栓在扎燕儿上的位置,近同于人的腰带,画成弧形为好。过去是根据扎燕儿尺寸大小来增减腰栓的,二尺画一道,一丈四尺画七道。现在不那么讲究了,有的五尺胖扎燕儿也能够画七道。腰栓的排列,一般第一道画三元寿或五连球,最下面一道画蝙蝠或福寿绕仙桃,中间可自选。我有时自己琢磨一些新的腰栓画法,效果也不错。扎燕儿的腰栓有些繁琐艳丽,但如果画好了,特别是画满七道精致的腰栓,确实给风筝增色不少,应了口口相传的老话“繁而不烦,艳而不厌”。我非常欣赏腰栓这个发明创造,如果没有腰栓,真不知道门子和腿子怎么才能自然地衔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