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风筝的大家庭中,扎燕儿是重要一支,并经过多年传承完善,逐渐形成了体系。扎燕儿,在北京话中念“沙燕儿”,与北京的“大栅栏儿”被当地人念成DASHALAN一样,约定俗成了。所以,也有把这种风筝写成沙燕儿的。制作扎燕儿,首先要喜欢。我为什么喜欢扎燕儿呢?想一想,大概有四个理由。
一是自幼接触比较多:五六十年代北京天上飞的,很少见鹰等软翅,除了屁帘儿以外,讲究些的就数扎燕儿了,一般是比我大些的半大小子或者成人们放飞,小孩子们围着看,我更是看呀看不够,很着迷,这八成是最主要的原因吧。
二是扎燕儿能吃大风:我曾经做过一件三尺胖扎燕儿,二三级风可以放,五六级风也顶得住,一次在长城烽火台上放,那天风力足有六七级,居然飞得不错,是老师傅帮我收回来的,那可是技术活儿。
三是稳定性好:扎燕儿在软翅风筝的软边上加根竹条,两膀条对扎形成硬膀,加上门子、腿子的人字膀三合一,上中下三部分各司其职,老一辈称之为“三停三泻”,使扎燕儿在受风、泻风中得到升力,还能背负风琴、锣鼓等响器。
四是装饰性强:风筝艺人把扎燕儿人格化创意,在有限的画面上施展想象力,描绘个人喜爱的画面,用吉祥图案、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等表达精神寄托,给自己给他人带来快乐和享受,这或许是扎燕儿代代相传至今的缘故吧。

传统风筝制作交流之二 扎燕儿各部位的名称

 

扎燕儿骨架各部分名称,在民间没有完全一致的叫法,这里汇集的仅供参考。见附图编号:上膀条,2下膀条,3膀梢,4膀线,5门子,6十字门,7尾竹(腿子),8尾根,9尾尖,10裆线,11膀角,12配花,13分头(破头),14跪腿,15提线儿(三个点)。

 

从沙燕儿面料说起
前几天有朋友询问,糊沙燕用多少克的无纺布?这我还真没注意。过去选择面料,主要看是否合适。那么,什么面料合适呢?或者说,选择面料和沙燕的哪些方面有关系?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
第一个例子,二十年前,我做过一只四尺瘦燕。先是用洋纺糊的,那时候爱用品色,放飞效果非常好。后来换了电力纺,用广告色,画的遍数多了些,色彩有点厚,放飞摆动剧烈,没几下就摔坏了。
第二个例子,我做过两件二尺半的肥燕,一件用电力纺糊,另一件用洋纺糊。由于电力纺比洋纺厚一点,自然胖燕整体重一些,但同等小风,都飞得挺好,不感觉重,而且角度不错。
第三个例子,有两只三尺瘦燕,一只用洋纺糊,品色画;另一只用电力纺糊,胶小,广告色画。放飞效果是,洋纺品色的稳定性好,角度上不去;电力纺的有点摆(传统说法瘦燕起飞时摆动更有味道,拟人化),但受上风力就稳定了,而且角度好。
第四个例子,一只一尺的瘦燕,用最薄的无纺布或者薄面纸糊,使用品色或者彩色墨水,飞得还好,就是不容易有好的角度。
第五个例子,五尺胖燕,使用绢托纸,我习惯用面纸或薄的无纺布托在洋纺后面,不厚但挺括,也更白一些,好看。吃上风飞得不错,角度也能上去。
第六个例子,三尺胖燕,用撕不烂面料糊,飞得不错,角度非常好,但手感有点硬,因为撕不烂透气性很小,或者说不怎么透气,空中阻力大,面料受风后的柔和性差,较之以前用过的无纺布、电力纺等,总感觉不大对劲,而且不好糊。
上述例子中,有几个关键词:沙燕大小和造型,面料厚薄,透气性,面料用胶多少,颜料的使用。
风筝这玩意,科学原理肯定在其中包含着,但我的能力还不足以提炼出来,只能说说自己的感受。
选择面料,要看沙燕的大小和造型。我体会,三尺胖燕,厚一点的无纺布、洋纺、电力纺、薄撕不烂均可,甚至绢托纸我也用过。但同样尺寸的瘦燕,就要注意了。瘦燕容易摇摆,主要是长腿导致的,也由此对面料等比较挑剔。我的体会是,三尺左右的瘦燕,面料选择宁薄勿厚,用稀释乳胶刷面料,不要胶大了,增加些柔和性。颜料也要注意,如果用广告色,用最少的遍数,画出鲜艳厚实的效果。我目前还不敢用撕不烂糊瘦燕。当然,五尺以上的瘦燕就另当别论了,个体越大,抗干扰越强。我常用绢托纸,挺括效果好,也不影响稳定。
在沙燕造型上,有些辩证关系供参考。胖燕不那么娇气,还是以三尺瘦燕为例,如果想用厚一些的面料,习惯画多遍广告色追求效果,在骨架造型上,把膀兜深一些,腿条软一点,可以提高稳定性。
总之,在面料、颜色、造型几个方面,把握好度很重要。面料太薄,密度小,透气性大,放飞稳定,但是吃不上劲,上不去角度。面料厚了(包括刷不同比例的稀释乳胶造成的影响),密度大,透气性小,受风阻力大,放飞手感好,吃劲,上角度,但也容易不稳定。使用不增加厚度的颜料,比如品色、彩色墨水,不会影响透气性,但容易褪色;广告色等颜料,上的遍数多了,好看漂亮,但会减小透气性。面料又厚,颜色又重,如果扎出深膀兜(见仁见智的事,我不大喜欢过于深或过于浅的膀兜),腿子软,糊上牛皮纸(我曾经见过用牛皮纸做面料的沙燕)也能飞。供参考。
传统风筝制作交流之三   扎燕儿的骨架
扎燕儿主要由5根竹条扎成。一根烤弯成门子,也就是头和胸腹部分;两根削成上下膀条;另外两根是腿条,这是最基本的骨架。在此基础上,可以锦上添花,在头部上方绑一个对称的分叉,叫分头或破头,可以起到头部强化作用,有时也是画稿的要求;在上膀条中间位置各增加一个凸起的三角形,更像燕子的翅膀关节部分;腿子呼应膀角的叫配花,主要是为了造型需要。
扎燕儿竹条需要注意的是,上膀条是主要受风条,中间壮实,两边渐软,但要保持弹性,这是很重要的、下膀条过了门子,竹条就应逐渐细软,类似半圆形。我做的下膀条大概比上膀条细一半吧,这样才能随形美观,也有利于均衡泄风量。上下膀条的竹皮都是朝向正面的。门子是主心骨,竹条最好立起来使用,竹皮一面朝外,这样烤弯出头部后,正好竹皮在外侧面,增加强度。尾竹的竹皮朝里,扁宽条,竹皮面窄,不要烤得很直,利用略有弯曲的弹性,用裆线绷直,糊上面料平整挺括。
中小型扎燕儿的门子与膀条侧面破开一个小口,使膀条能够刚好穿过。开口要正,如果破歪了,骨架会扭曲。尾竹上端的绑扎点,不同造型略有不同。比如肥燕尾竹十字交叉后,绑扎点在门子中间偏上位置。整体扎燕儿的尾竹,因在门子内交叉搭过,会出现较劲和不平整问题,可过火整理,调至水平即可。
下面附上几张图片,第一张是瘦燕儿骨架,除了破头没有,其他的膀角配花膀线裆线都齐了。第二张是局部破头,瘦燕破头一般不糊蒙面。听老师傅讲,这是为了避免收线摔坏头部,用竹竿在空中挑起破头处,使之平稳落地,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第三张可以看出膀条从门子竹条的切口处穿过。第四张是赵世明老师的作品五龙燕,请注意膀条的弧度,这是好的造型。
扎燕儿制作交流  扎燕儿的膀形
扎燕儿造型,翅膀形状至关重要。好看的膀形,关键在弧度和膀嘴。扎燕儿的上下膀条可选用3:2的扁方条,3为宽度,2为厚度,竹皮朝外。上膀条中间段硬一些,两边渐薄渐软,但要保持一定弹性,这很重要。用手握住两端弯曲,呈圆弧状但不明显溜肩,中间主要部位比较挺直。下膀条的作用是保形,中间段略有些强度,其他部分能软就软,能够随着上膀条顺势而上就好了,保持自然弯曲的形状。要注意上下膀条虽然粗细可能差半,但到膀梢应差不多宽窄。扎燕儿的特点就是上下膀条在两端扎结,膀嘴儿一般呈十字交接,但也因风筝不同而异。我做得扎燕儿膀嘴一般大于90度,小于110度,膀兜比较浅,我个人觉得这样好看一些,也有的朋友喜欢深膀兜,大多是从放飞稳定性考虑的。扎燕儿的膀兜是靠膀线拉出来的,不是用火烤出来的,这是个特点。选择膀线最好没有弹性,又比较细,拉紧后反复丈量,确保两条膀线等长。我制作的扎燕儿骨架,一般要放一段时间,有的可能放几年才粘糊,糊前最好再量一次膀线,如长短变化再次调整,确保两膀一致。膀梢弯曲的弧度要恰到好处,把骨架平放在桌面上,看膀角的垂直线是否与膀条平面成直角,如果出了尖儿,或过分地缩向里面,就要调整膀线。膀形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门子到膀梢,有的收的快些、多些,有的收的慢些、少些,两端有的秀气些,有的壮实些,有的膀梢弧度舒缓,有的膀梢弧度生硬,过去有一种枣核儿膀,顾名思义,就是两头尖尖的,也是一种独特的造型。
附上几张照片,一是冷世祥老师的微型扎燕儿,膀形好看。二是杨利平老师的作品,造型也不错。三是枣核膀造型的扎燕儿。四是我做的小型娃娃燕《思乡》,两膀收的慢些,两头显得宽厚,算是一种风格。五是我做的三尺肥燕《蝶恋花》,上膀条挺拔,下膀条顺势随形。六、七是我做的一件扎燕儿翅膀骨架,膀线把膀梢拉紧,但恰到好处,过分或出尖都不好。还有下膀条有可能把上膀条往下拉一点,这没关系,只要不明显溜肩膀就行。
扎燕儿的糊法
过去糊扎燕儿,主要用高丽纸、棉纸、桑皮纸,特别讲究的才用绢。后来有了无纺布、尼龙绸、撕不烂等等。洋纺、电力纺等需用稀释乳胶处理,以求挺括和便于着色。微型扎燕儿可用薄棉纸、镜头纸或者极薄的无纺布粘糊。大型或超大型的扎燕儿,需用棉纸和洋纺、电力纺托裱后粘糊。托裱可用裱画用的浆糊,或者稀释乳胶加些浆糊。
扎燕儿门子、腿子是平面的,糊起来容易,要求平整就行。翅膀因是两头翘起来的,粘糊起来有些难度。具体方法是,把翅膀蒙面对齐膀梢和门子胸腹部分的中间点,对应这两点处,在蒙面上剪出两个开口(不要剪大了,否则面料有可能错位),按照膀线在翅膀画面前面的关系,把蒙面从翅膀后面掏过上下膀条,蒙面的中间对齐膀条绷线,两个开口对齐膀梢和胸腹部分中间点。粘糊时,先拉平膀梢和胸腹中间的蒙面,然后点胶。把上下膀条与门子的交点部位与膀梢出抻直固定,然后让蒙面贴住上下膀条,顺势糊上,达到弧圆挺括、舒展自然的效果。插接组合的扎燕儿翅膀,特别是胖扎燕儿,在粘糊时最好把翅膀骨架安装在门子上后再糊,可以预防骨架拆和装的形状有变而导致蒙面的变形。
骨架的包边要求平整。比较讲究的粘糊方法,是采用裁边的技术,除了膀梢、膀根等关键部位外,蒙面仅粘糊在竹条的两个面上,而不是全裹,多余的蒙面裁剪掉,露出一部分竹条。
扎燕儿制作交流  扎燕儿的图式画法
扎燕儿的图式繁多,民间风筝艺人以夸张的燕子造型为基本图案,在上面绘出美丽的图式,装饰性很强。图案一般以胸腹为中心,向两膀和腿子延伸,有的留白较多,也有的几乎覆盖整个扎燕儿表面。一般来说,无论怎么画,总要存留一些扎燕儿的基本特征,比如眉眼儿、翎羽等等,否则就不是扎燕儿了。
画扎燕儿图案,多用主观色彩、主观造型,变化、夸张皆服从效果。最有意思的是眉眼儿,把本来在两侧的燕子眼睛放到平面上表现,有人说这创意比毕加索还要早。传统扎燕儿画得最多的是蝙蝠,这种动物并不好看,但在扎燕儿上却变成了大红大绿,十分艳丽。扎燕儿还是个民俗的载体,蝙蝠、金鱼、蝉、蛙、龙凤、蝴蝶、牡丹、桃子等等,皆可入画,以谐音表达吉祥祈福,给人们带来愉悦。比如,用蝙蝠组成的图案有福寿双全、十全福寿、三多九如、百福骈臻,等等;用猫、蝴蝶和牡丹组成耄耋富贵;用狮子、万字不断锦、野鸭子组成师于万物;把青蛙作为主体的蛤蟆燕儿,以燕为天,以蛙为地,阴阳合一,寓意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此外,还有蛱蝶寻芳、龙凤呈祥、二龙戏珠、鹤鹿同春、屏开雀选,等等。
扎燕儿的图案多是对称的(不对称的也别有特色)。可先打底稿,勾出一边的轮廓,然后对折把图案拓过另一边。膀形的底稿,可参考翅膀的糊法,先将一张纸从膀条的后面兜过来,搭在膀线上,两边像粘糊蒙面那样抻平使之自然伏贴在上下膀条上,用铅笔在正面擦出痕迹,或者用手顺着膀条在纸上按出印痕,然后在膀条轮廓内勾出膀形图案线条。
扎燕儿图案有广阔的创造空间,完全可以发挥个人的想象力,表达美好的意境或实物。对称图案是一种,不对称图案也很好,有特殊的表现力。现在制作扎燕儿一般是先画后糊,过去也有先糊后画的。如果能够做到预想图形,成竹在胸,落笔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整体感会很强。
扎燕儿的底色多用炭黑或群青(加些普兰最好),这两种颜色有利于稳住画面,能衬托多种颜色。比翼燕儿的底色与众不同,一边群青,一边是紫色,按照拟人的设计来表示不同性别。
我一直在思考,现在的扎燕儿,当然是美丽的,但确有些过于精雕细刻。这涉及定位问题。自己制作的扎燕儿是玩具,还是艺术品,一定要心里清楚。想法不同,标准也不同。有的明确自己制作的是玩具,能飞就行,远效果好就行;有的要求更高,不仅有远效果,也追求近观好看,甚至想加入手工艺品的行列,那就需要精工细作,笔笔马虎不得。记得小时候我在北京厂甸庙会买的风筝,是行活,粗犷鲜明,寥寥几笔,远效果极佳,尽显浓郁的民间乡土味道,我想这是应该弘扬的。
扎燕儿制作交流  扎燕儿的性能分析
相对于盘鹰的动态美,扎燕儿或许可称为传统风筝中的静态美代表。做出一只扎燕儿并不难,但要使风筝保持好的放飞角度、稳定性和较大跨风级能力,就需要认真琢磨和反复试验了。
影响扎燕儿放飞性能的因素很多。主要是骨架粗细轻重、面料厚薄疏密、膀兜深浅大小,以及使用什么颜料、提线是否合适,放飞线是不是轻且阻力小,等等。
这里仅从骨架、面料、膀兜这三者的关系来分析,这些是主要矛盾,互相关联影响,必须统筹考虑,在取舍之间寻求最佳效果。比如,竹条粗,虽然能够抗强风,但负担较重,在小风中很难起飞。竹条细,风筝能见风就起,但经不住大风。解决竹条粗细的矛盾,一是选择弹性好的竹板,最好是放置一段时间的成熟且比较粗的毛竹,有厚的竹瓤,这样劈出的竹皮弹性比较好。过去找好竹板不容易,我曾经尝试竹条过火时,在不烤糊的前提下,略过一点,也能增加一定的强度(这是无奈之举)。二是竹条吃风部位粗些,不吃风部位渐细。传统风筝是依靠变形来保持稳定的,不要一看到翅膀后背就以为不行了。扎燕儿最需要强度的是上膀条中段,即门子和门子两边的部分。这部分如果被风明显吹弯,风筝的稳定性就会大大降低。具体分析一侧,扎燕儿这种从粗到细的膀条,在小风时只是膀梢微微变形,随着风力加大,膀子的受力逐渐往膀根扩展,而这种翅膀向后变形加剧的同时,泄风量也相应加大,两者成正比,缓解了风对膀根的作用力,也就意味着风筝抗风能力得到增强。下膀条细软,除了减轻重量的考虑,还可以在风筝受风往后背时,有一个划弧向后上方的力,作用到上膀条上,可以起到一点支持。尾竹太硬,风筝容易闹(不稳定),把尾竹削薄软,既轻又利泄风,对风筝也有一个上托的作用。
面料的厚薄疏密,对风筝性能的影响很大。过去用的高粱纸、桑皮纸易着色,吃风好,但不结实;棉纸质地好,有一定透气性,糊小型扎燕儿可以,也同样不够结实,后来很少人用纸糊扎燕儿了,取而代之的是无纺布。无纺布好画,结实经摔打,厚些的也吃风,就是容易受潮,干燥时平整,阴雨天就松松垮垮了。讲究些的扎燕儿用丝绢面料。生绢透气性大,跨风级能力强;用稀释乳胶浆过的电力纺或洋纺不仅容易着色,也比较挺括,透气性减小,但也存在受潮的问题。后来有人尝试绢托纸的办法,面料密度大,挺括而美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面料受潮变形问题。近年来,撕不烂、杜邦等新材料进入风筝领域,这些材料不仅更加结实,还克服了传统材料的一些弱点,价格也便宜,我在试用中感觉还是不错的。需要说明的是,扎燕儿面料需要一定的透气性,完全不透气也能飞,比如撕不烂等,但总感觉吃上风有点硬,不如透气面料飞得安稳。
膀兜大小对扎燕儿的稳定性和角度都有影响。90度的膀兜是一个非常好的上反角,对风筝的横向稳定作用很大,但角度有时不容易上去。浅膀兜有利于提升角度,但横向稳定性变差。这种扎燕儿在刚起飞时摇摆,特别是瘦燕儿,吃上风才能够稳住。膀兜深浅,各有所好,还是要靠实践,找出既稳定又能上角度的最佳点,这是能够做到的。
以上和朋友们聊的,都是以手工制作为切入点。如果变成机械加工,工业材料,批量生产,就另当别论了。手工的魅力,在于材料源于自然,功力因人而异,效果四时不同,每一件风筝都不一样,这才好玩儿呢!
到了收官之时了。我所交流的这十九个部分,大多是向前辈、专家以及书本学来的,少部分是自己摸索体会的,仅供参考。最后向各位致谢,欢迎批评指正。
扎燕儿制作交流   扎燕儿画法小窍门儿
多年画扎燕儿,有一些琐碎的体会。一是由浅入深。讲究些的扎燕儿,颜色沉稳厚重,但这不是一次涂抹很浓的颜料,而是用较淡的颜色平涂数遍,才有这样的效果,这里的关键是耐心。二是蒸腾舒展。用广告色在绢上绘画,颜料调得稠了,可能会影响面料不平整,有时甚至会抽抽巴巴的,用烙铁也熨不平。这时千万不要急,我会用电热水壶烧开水,以蒸汽润化开偏厚的颜色,然后赶紧用熨斗烫平。三是流畅运笔。业余爱好者比不得专业画家,缺乏手上和眼里的功力,我们可以巧补缺,通过搬动座椅、桌子,转动画面(注意如果颜色渗透到毡子上,要连同毡子一起转动)找好适合自己手臂的运笔姿势,只要线条流畅,即使倒着画也无妨。四是化整为零。无论是广告色还是丙烯颜料,遇上大面积平涂都是犯愁的事。为了避免这种难度,在设计图案的时候就要有所考虑,可以把大面积打散成小块,不但好画了,效果还更好呢。五是白活妙用。这是行话,就是用白色描绘的技巧。扎燕儿很多图案需要白颜色勾边,用白色区别开几个造型,用白色和其他颜色对接渲染。有些图案比如黑锅底等,更是需要白色提神点睛。对业余爱好者来说,白色(最好是钛白,覆盖强)还可以把画错的地方修补好,这可是大有用场啊。六是对接留空。对于先画后糊的扎燕儿来说,门子、两膀、两腿,有五张蒙面需要对接,而图案大多是整体的,稍有差错,图案就可能对不上,可在需要对接的边沿处不画,留出空白来,待糊好后再补画,一般看不出来。七是凝神静心。我画了几十年扎燕儿,还时有出错。有时正在聚精会神画呢,突然电话响,一走神就画坏了;有时累了或心情不好不想画,硬要画也可能画错。所以,画风筝切勿着急,准备好了再画,不想画了就暂停。心绪放缓了,找最好的时候画风筝,不仅能出佳作,对身心都会有好处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