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资深报人威尔霍顿最近出版了《墙上的文字:21世纪的中国和西方》一书,引起此间广泛关注。人们一般认为霍顿是保守左派,不过他呼吁西方对中国的崛起采取积极态度而非孤立和对抗。周四的《卫报》就刊登了他的一篇评论,题目是:”毛泽东固然残酷,却为今天的中国奠定了基础”。
文章首先指出,没有人会为毛泽东辩护,而且他死后五年共产党自己就给了他”三分过”的定性。毛确实应当为文革、大跃进等罪行负责,但是如果中国今后能够转型为以多数人利益为重的国家,不可否认毛为奠定了其中部分基础。
文章接着回顾了毛泽东革命的历史背景,文章认为,不打破当时的土地制度和军阀割据中国无法走向现代化,而毛泽东完成了这个任务,虽然随之也带来了大屠杀、饥荒、不公和浪费。不过,成绩的一面人们注意得并不够,工业增长了十三倍,铁路长度翻了一番,一半的土地得到了灌溉,文盲率大幅下降。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人均寿命提高。而且尽管毛泽东喜欢帝王式的三宫六院,中国妇女却在婚姻、教育等方面获得了和男人平等的权利。
文章随后谈到,毛泽东和中共的群众路线也使中国的改革比苏联更容易。而且西方通过剥削、美国通过黑奴完成了积累,很难想象中国可以在避免全民苦难的情况下完成这种积累。没有国家的介入,工业化不可能在市场的驱使下自动发生。
文章接着引用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理论说,毛的极端平均主义和集体化从目的和结果来说并没有错,虽然这些办法本身有问题,就像杜鲁门可以用最终结束战争来为对日本使用原子弹辩解的道理一样。
文章还谈到,改革之后的中国邓小平以为可以在不需要民主机制的情况下对市场经济实行列宁主义式的控制,这和毛泽东的办法一样是错误的,中国目前在很多方面都需要走回头路,过去曾经覆盖这个农村的医疗保健现在只覆盖百分之五,教育开支比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少,不平等加剧,虽然在这些方面不能都回到毛的做法,但这么下去也不可以,最好的办法是建立民主机制,而重要的一步正确看待毛,而不是抛弃他的一切,他虽然错误、残酷,但毕竟为中国摸索了道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