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对中国厨艺知之甚少,孤陋寡闻。法国葡萄庄园主、白兰地世家出身的科安特罗要在北京举办他所创办的“美食世界厨艺书大奖”颁奖仪式,相当于美食世界的奥斯卡。他认为,中国即将发生美食革命,革命风暴也将席卷世界。
为什么中国菜在中国要比在西方学着做的,或者在巴黎哪个街角的中餐馆品尝的要好吃得多?为什么十三亿中国人对西方厨艺不屑一顾?(只有全球化了的小青年例外,他们迷上了快餐圣殿们如肯德基、麦当劳、皮萨饼屋)
埃杜阿德.科安特罗(Edouard Cointreau)的答案是:因为西方和中国对别人的生活艺术和美食艺术知之太少。科安特罗出生在一个出产高档鸡蛋酒和白兰地的世家。他家从1270年开始就拥有一个葡萄庄园,当然还有一座宫殿。他说:“对喝和吃我懂一些。我认识世界上的名厨。从我10岁开始,我的祖父每个周日都带我去法国一家没有去过的星级餐馆。”
40年后,他要亲手把厨艺大师、美食作家和一批国际出版社带到北京去,他要从他们中选出世界最佳烹调书和酒艺书,同时在餐饮方面重新发现中国。这个“美食世界厨艺书大奖”(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从1995年开始就从现在每年2万5千种关于厨艺、生活方式和葡萄酒的书中选中优秀者,每年颁一次奖。现在他把颁奖仪式搬到北京去。他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呼吁:“一生中总得去中国当一次美食家。”一批美食家响应了他的号召。
至少250人将参加北京复活节期间(4月4日至 8日)的本次大赛,外加150家中国的专业出版社。他说:“除了颁奖,我们将举办中国首届版权展。”品尝举办地各餐馆的美食已经成为这个大赛的内容,这次的与会者将吃遍北京的皇家、传统菜肴。参加竞争的共有来自60个国家的、2006年出版的6000本美食书,评委选出了其中500本在北京展出。其中40 本来自德国,40本来自法国,中国展出30本。这个奖根据50个类别评出“世界最佳”。14个奖是给酒类的。2005年,中国人首次赢得了“烹调大师”、 “电视烹调系列”和“设计和摆放”三大类的大奖。
评委已经选出3本书作为“世界最佳图书”的候选对象。一本是法国大师搜集的650个菜方,书名叫“Tout Robuchon”;另一本是秘鲁的“Mucho Gusto”;第三本是瑞典的葡萄酒专家本特-高然.克隆斯坦的“Vinets Magi”。科安特罗表示,世界奖的颁发要成为一场餐饮文化革命的导火线,一种穿越肠胃的新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形式。他说,他要给两边的美食家带来精彩读物,他要帮助中国,懂得如何展示作为“新的厨艺帝国”的自己。在西方,中国人写的、翻译得好的、得到很好推销的厨艺书非常少,因此,中国厨艺虽有名,却未能真正占领西方市场。法国人科安特罗要亲自按下相应的杠杆。
他说,欧洲“街角的中国人”(指中餐馆)也总是按西方的口味来做菜。尽管他可以在巴黎的5000家中餐馆里挑选,“但是在中国味道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中国的大城市里,他看到不断开出传统的或者革新的餐馆,它们的设施、风格、展示方法和菜肴质量即使拿到西方去也同样会大获成功的。
他说,中国会越来越强有力地影响世界烹调文化。双向发现的时代已经成熟了,到来了。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喜欢西方烹调文化,“双方都还没有发现,他们以他们自己的烹调和生活方式图书可以开辟什么样的市场。”他听说,在法国、美国和日本已经开出餐馆的著名的约尔.罗布洪(Joel Robuchon)将来也要在北京开店。
在颁奖的同时,法国二星厨师埃杜阿德.卢贝(Douard Loubet)在复活节那一周里将在北京的果园餐厅(Orchard Restaurant)掌厨。变化无处不在发生。一年前,北京一家报纸公布的生活类畅销书列表中,排在第一的是化妆品类的,今年1月荣登榜首的则是一本烹调书“现代家庭家常菜1288例”;排在第2位的是“80个美味健康菜”;最近打响的是“贝蒂厨房”系列;瑞士的Rignier出版社已在中国出版了3年同名刊物。科安特罗说:“我在中国看到出版社和餐饮业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未来。”
他说,烹调类书占了中国书市的15%;食文化和生活方式杂志淹没了中国的书报亭。同时,中国人对西方美食的兴趣与日俱增。2006年10月,中国出版了给前往法国旅游者阅读的美食导游书。最好的厨师也开始从地下冒到地面。不久,他们就可以公开地与西方名厨们一较长短了。比如56岁的厨师杜光北(音),他是有200年历史的北京行会餐馆Huguang的老板。这位已有40年实践经验的名厨将为4月7日的颁奖晚会掌勺。
杜先生是2006年吉隆坡美食大奖上的得奖者之一,他的菜谱集让他获得了烹调大师称号。在杜先生的顾问班子里,还有当年为毛泽东主席掌厨的大师。时代就是这样变化着。科安特罗说:“我们将在这里当一个食文化的革命的见证人,这是一个我们至今知之太少的食文化。”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