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概念,它是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出的虚拟资本的概念衍生出来的”。(某记者在采访稿中把这句话简化为“虚拟经济的概念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是不准确的,应当按我的文章予以更正)。由于马克思提出的“虚拟资本”一词的英文是fictitious capital(德文是fictives Kapital),因此我认为虚拟经济理应译成fictitious economy。
对方对这一点提出异议,他说:“马克思用Fictitious Capital(‘虚拟资本’)而不用Virtual Capital等说法,充分反映了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态度。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证劵类资本是‘想象’和‘不存在’的,资本主义搞‘想象资本’或‘不存在资本’是自掘坟墓。这是他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一个根据。如果马克思理解中文,相信他更喜欢用”想象资本”而不是”虚拟资本”来批判资本主义。百多年来的事实证明,马克思的Fictitious Capital分析对资本积累和流程的认识有贡献,但证劵类资本并非是他说的‘想象’或‘不存在’的资本,而且,证劵类资本及其市场的发展也不是资本主义自掘坟墓。一些‘虚拟经济’的主张者说,Fictitious Economy(虚拟经济)来自马克思的Fictitious Capital(虚拟资本)。这个中文用法掩盖了马克思用Fictitious Capital对资本的批判和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本意。”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的层层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占有私人性的基本矛盾,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性。但是马克思对股份制和资本市场并没有采取否定的态度,他认为股份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产生的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过渡形式,他还高度评价了股份公司在集中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说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搞“虚拟资本”是自掘坟墓,是他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一个根据,如果不是无知,就是有意曲解马克思的本意。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资本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它本身必须有价值,二是它必须产生剩余价值。由于证券类资本本身没有价值,但却能够产生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因此马克思称之为虚拟资本。所谓虚拟是因为某一非真实的东西同真实的东西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所以把这一非真实的东西模拟为类似的真实的东西(参见久留间鲛造等编,薛敬孝等译,《资本论辞典》,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对方说马克思认为证劵类资本是“想象”和“不存在”的,显然是一种曲解和杜撰。对方进而根据这一歪曲了马克思原意的观点来对马克思进行批判,实在是对先哲的亵渎。
我希望你们要认真学习《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并可参考沈沛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资本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以及刘骏民著的《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真正理解虚拟资本的含义,以免受一些不懂或歪曲马克思学说的人的欺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