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已经落幕,除了香港彭浩翔的“伊莎贝拉”获得最佳音乐奖,参加其它单元的华语电影有如何表现?德国之声记者潇阳在柏林观看了四部中国电影后作如下点评:

“无极”-外国人也只看到了馒头

本人在柏林国际影院与满堂的德国观众满怀对名导和大制作的期许一同观看了陈凯歌的“无极”。不得不承认,由于事先看过现在比“无极”还火爆的网上恶搞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本人基本上能搞明白“无极”的故事脉络。不幸的是身边的那些德国观众,估计他们基本上不明白银幕上的俊男靓女们飞来飞去在忙些什么。

只有在两个地方,观众们发出爆笑:一就是张东健把张柏芝当作风筝来放,再就是谢霆锋最后表白自己的馒头情结。

“无极”不过是一个花大钱制作的电脑游戏,与中国和中国精神无关,甚至连包装都是赝品。

以“无极”为终点,“英雄”和“十面埋伏”这样的有好莱坞情节的功夫大片已经走向末路。拿到好莱坞又怎么样,馒头就是馒头,里面的唯一成分就是面粉。

“我们俩”-孤独的不只是我们俩

马俪文的“我们俩”被放在“儿童竞赛单元”是一个误会,因为这是一个让成年人落泪的电影。假设该片入围竞赛单元,而评委们又都是容易被煽情,那么“我们俩”抱得金熊也不是不可能。

一个北京四合院里一年四个季节里发生的故事-年近九旬的女房东与二十出头的女房客从敌视走向亲近,再最后永久分离。老太太与小姑娘间的拌嘴虽然是通过英文字幕传达给德国观众,但是观众们还是会心地笑了;小姑娘搬走后老人的生命之火也熄灭了,我在影院的黑暗中环顾德国观众,看到很多人在抹眼泪。

还是不要多提什么中国文化吧。人性是相通的,孤独是永恒的。这是一个讲述生命孤独的故事。因为我们孤独,所以我们才能被感动。这是一部看不出技巧,看不出表演痕迹,也看不出投资的本本分分的电影。其实你只要真诚,就能拍出一部像样的电影。

“看上去很美”-看上去很中国

张元的“看上去很美”参加的是“全景单元”。本来这是一部儿童演的描写儿童世界的电影,因此似乎应该比“我们俩”更有理由参加“儿童竞赛单元”。张元在柏林接受采访时不断强调说这个改编自王朔同名小说的电影是给成年人看的,特别是让中国人通过这个电影能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对于那些无法引起回忆联想的外国观众来说,这是一部典型的张元电影-揭示中国社会中那些压抑人性和个性的习惯、态度和集体无意识行为。

中国的孩子在个性受到惩罚、顺从得到鼓励的教育模式中长大成人,或者更准确地说长大成民。在中国,解决 “问题儿童”的问题的方法是隔离、关禁闭和放逐,这是一种习惯,一种对人的态度,就像在谈论如何处置小偷时,不少人都会赞同剁去手指。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快乐的童年本身就是一种奢侈,而快乐本身并不能保证童年的我们健康成长。不过,在健康成长的权利并不属于我们的时候,让我们还是用顺从来换取点童年的快乐吧。

张元在采访中说,他自己也不知道在教育孩子时,约束和放纵的比例到底是多少才是合适的配方。孩子无疑是需要的权威的,但是,在孩子的眼中,成年人的权威很容易就会变成为魔怪的乖戾,就像影片中被孩子们差点当成妖怪在睡梦中捆绑起来的班主任。

这是一部让中国人反思自己教育理念和制度的电影。虽然影片有意模糊了事件的时间背景,但是中国观众还是能看出故事的年代。张元是那种善于向国外的观众讲述中国故事的电影人,例如,迷糊事件具体时间背景的好处便是使故事有了典型意义,但其危险则是使故事只是“看上去”才很中国。影片把幼儿园安放在故宫那样的幽暗的宫殿大院里,人物的衣着-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是土色和褐色为基调,这无疑是张元营造气氛的拿手好戏。

“结果”-玩概念的结果

章明带到柏林的“结果”参加的是青年电影论坛单元。柏林电影节上才听记者同行说章明属于中国第六代导演中很厉害的人物。怎么厉害呢,就是说他的电影在国内得不到认可的恶劣环境下专门在国外得奖。据说这位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师是为拍电影而拍电影,且拍的是那种特别追求深刻的那种闷骚型的云山雾罩的(处女作就叫《巫山云雨》)艺术型电影。

这无疑是我最痛苦的一次看电影的经历。能把电影拍成像“结果”这样郁闷无聊,这说明章明不但有与观众故意过不去的勇气,还有一种把观众赶出电影院的天赋。

影片表现的是一个男子和一女子在海边某城共同寻找一个在影片中始终没有露面的男子,因为这个男子使男主人公的老婆怀孕了,也使女主人公怀孕了。整个影片由两部情节和结构极为相似的两部分组成,都是一男一女在煞有介事地寻找,途中话语不多,表情深沉得有些古怪,还发生些暧昧的感情。

影片由大量的沉闷的不知所云的镜头组成,导演似乎想通过这些很前卫的方式表达出点什么深刻的想法。对于做的电影的人来说,仅有想法是不够的,还要有把想法用画面表现出来的才能。即使是有意模糊镜头的表现用意,给观众留下多种的解释空间,那也要使画面体现出一种创造力。但是导演的概念肤浅,故弄玄虚,想象力贫乏,创造力萎缩,手工活粗糙,这部影片除了摧残观众的神经和考验其耐心,别无让人回味的地方。

据说章明的电影以让人失语见长。果然,影片让德国观众也失语了。在电影院放映结束后章明与观众见面时,观众竟提不出什么像样的问题,而章明也自说自话地说了些不咸不淡的废话,如“我们每个人都会碰到怀孕问题”,“在毛泽东时代,我们个人是没有选择机会的,毛主席他老人家都为我们安排好了”,“我的电影想反应中国的变化”,“影片中那些唱革命歌曲的老年人停留在过去,那些歌曲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支持。”

有人说本届柏林电影节中国电影不成气候,门庭冷落,其实参加影展的几部华语电影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现实-玩才华和技巧的在发展,玩商业大片的和玩概念玩深沉的前卫派在自我作践:有些电影人在投机取巧,有的电影人在诚实工作。

3 Comments

  1. 😈 真不知道中国电影什么是能够摆脱“功夫”、“毛泽东时代”、“革命时代”、“封闭”这几个关键词……
    以上这些电影,感觉出发点都很雷同。要引起观众共鸣,题材方面恐怕要多下功夫,颠来倒去都是那几个类型的故事,真没意思……

  2. :mrgreen:
    To kunstao:
    常常来你这里看。希望能把你的blog连接放在我那边的links里,不知同意否?
    P.S. 正要来告知连接了你这篇帖子,原来你已经知道了,呵呵,动作真快!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