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对于digg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有关digg的新闻登上了slashdot的主页。吵吵闹闹几个月后,digg狂热分子的热情终于得到了发泄,因为slashdot这一权威,或者说高高在上的竞争对手,已经注意到了digg的崛起,并且开始对digg正眼相看。
slashdot和digg都是科技类新闻社区,但事实上却代表着两种不同机制,或者说,两种不同文化的争鸣。具体而言,slashdot采用的是管理员驱动(moderator driven)的机制:用户提交新闻,管理员审阅后决定这些提交的新闻是否出现在slashdot的主页上;而digg采取的是用户驱动(user driven)的机制,它设置了一个新闻源的缓冲,用户提交的新闻首先进入这个缓冲,如果认同这一新闻的读者足够(digg通过一种类似民主投票的方式来表示对新闻的支持和认可,这一过程叫做digg),就会从缓冲中脱颖而出,出现在digg页面上,否则就逐渐被挤出新闻源缓冲。说的直观一点,slashdot由管理员控制,而digg则将权力下放给用户。
这两种不同的新闻提交机制,衍生出不同的社区文化。由于用户的高度自主性,以及和blog、website的有效集成,digg对最新的网络资讯反应非常迅速,例如,某个新出现的网络服务开始发放邀请了,某个网络服务有了重要的更新,某种新产品登场了等等。任何人都可以将任何有趣的资讯提交到digg(资讯的输入),任何人都可以对这些资讯进行评论或投票(资讯的处理),任何人都可以将这些资讯通过digg发布到自己的blog或者website(资讯的输出)。由于大量用户通过digg的服务进行新闻资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在短短几个月内,digg的用户和网页流量呈爆炸式增长,并逐渐压倒slashdot。而随着digg的壮大,挑战slashdot的声音逐渐响起。1 2 3

和digg不同,任何提交到slashdot的新闻都必须通过技术人员的审核,因此slashdot对新事物的反应比较滞后,而由于审核人员的观点和普通读者的观点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一些有趣的新闻可能会被过滤或忽略。两下一比较,看起来似乎digg更“进步”一些,但digg在带来用户自主性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经常会有一些无聊的文章,或者重复的文章得到“认可”并出现在主页上,某些评论错误百出,甚至不少是技术方面的常识性错误,而这都是因为digg的门槛太低,以及用户群的知识层次有限所致。
相反,slashdot就很少出现类似的情况,原因在于其读者群整体素质非常高,其中大量充斥着geek和hacker,以及一些专门在大学或其它学术单位做研究的教授及专业人士。尽管技术人员的审核有些缓慢,但却保证了新闻的质量,经过多年的沉淀,slashdot逐渐积累了一大批高品位的读者,这些是digg这个短期暴发户所不能具备的。
Linus Torvalds在评论slashdotter时说到:他们不管懂还是不懂,总能发表一些所谓的精辟言论。为了免遭slashdotter的敲打,他补充到,其实他自己也一直是slashdot的读者。
尽管这些不过是Linus的一些戏言,但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反应了slashdot为什么吸引人。事实上,留言一直是slashdot的最大特点。slashdotter们围绕着最新的互联网科技、开源社区、unix/linux的发展、版权的纷争等话题热烈讨论,其容纳的资讯远远超过了新闻主题本身,里面除了会出现一些和主题相关的重要补充和精彩发挥外,还不时地会出现一些给人启发的想法,让人获益匪浅。相比较而言,digg显得比较浅薄,除了一些可有可无的口水外,你实在很难从中找出有意义的言论,而且,由于digg的读者绝大部分都是windows用户,因此对unix/linux非常排斥,甚至一度出现过逐出linux新闻的言论,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digg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尽管有不少狂热分子在吵着如何挑战slashdot,但事实上digg很难在实质意义上撼动slashdot的地位,更确切一点说,digg今后的发展路线很难和slashdot产生交集,slashdot依旧走它自己的geek路线,而digg则会吸收越来越多的追求最新资讯的网民,并形成自己所特有的平民文化。

1 Commen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